公募基金“中考”放榜:头部狂赚10亿,中小分化加剧
AI导读:
2024年上半年公募基金业绩分化显著,头部广发、华夏基金净利润双双突破10亿元,中型机构中欧、景顺长城等破亿,而小型公募如南华、浙商基金持续亏损。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中小机构面临渠道、资源与业绩三重困境,需通过成本控制、差异化战略及金融科技赋能破局。
“头部大赚、尾部亏损”——公募基金(基金)行业的经营分化正愈演愈烈,市场格局(财经聚焦)加速重塑。
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已有16家公募基金公司披露2024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净利润双双突破10亿元,展现头部实力;中欧基金、景顺长城基金、银华基金净利润均实现破亿,中型机构分化显著;多数中小型公司实现盈利,但仍有4家小型公募陷入亏损,行业冷热不均。
整体来看,公募业“强者恒强”态势未改:头部稳占鳌头,部分中型公司净利润高增,而小型基金公司则集体步入生存“深水区”,面临渠道、资源与业绩三重困境。据二季报数据,华夏基金和广发基金二季度末公募管理规模分列行业第二、第三,管理规模分别超2万亿元和1.5万亿元,规模效应持续凸显。
冷热不均:头部稳健,中小分化
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16家公募基金公司中,10家公司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头部公募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依旧保持着绝对实力;中小型公募中,部分公司净利润实现突破,但仍有数家公司持续亏损。具体来看,广发基金和华夏基金上半年净利润分别达11.8亿元和11.23亿元,增速分别为43.54%和5.74%,营收分别为38.98亿元和42.58亿元,位居行业前列。
除大型公募外,规模排名靠前的中型公募中欧、景顺长城、银华基金上半年净利润均实现破亿:景顺长城为5.42亿元,中欧为4.02亿元,银华为2.84亿元。这三家公司二季度末公募管理规模分别为6571.67亿元、6138.51亿元、5806.44亿元,位居行业第20位至22位。规模偏小的公募中,长盛基金、中邮基金上半年均实现盈利,净利润分别为3886.58万元和2725.68万元,而江信基金、浙商基金、南华基金、瑞达基金上半年均出现亏损,净利润分别为-1362.61万元、-1050.83万元、-617.92万元、-424.34万元,小型机构生存压力加剧。
增速“黑马”:中小公募反超,头部稳健
通常而言,基金公司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基金管理费,而管理规模直接决定这笔费用的高低。从已披露业绩的公司来看,头部和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依旧牢牢占据高收入、高利润的地位,但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在净利润增速上实现反超。比如,中邮基金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增106.3%,位列已披露公司之首;诺安基金以43.75%的净利润增幅排在已披露公司第二位;长盛基金净利润也增长逾13%。然而,也有多家公募净利润同比下滑,如西部利得基金、兴银基金、东方基金上半年净利润降幅分别为3.09%、5.62%、13.1%;仍处于亏损中的南华基金和浙商基金,上半年净利润分别同比大幅下滑1928.71%和4558.41%,其中南华基金自2016年成立以来累计亏损额已接近1.2亿元,凸显中小机构转型紧迫性。
差异定位:破局“三无”困境,谋求特色发展
公募业马太效应愈演愈烈:巨头规模一路狂奔,小公司为“长个儿”犯愁,业绩鸿沟随之越拉越清晰。在业内人士看来,小型基金公司的生存困境,可归结为“三无”:无渠道——规模小,难进银行券商白名单,首发与持营双双受阻;无资源——ETF等高投入赛道根本玩不起;无业绩——规模不经济,投研受限,业绩难出圈。针对部分基金公司“连年亏损”的经营难题,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建议,中小公募首先应厉行成本控制,优化组织架构与运营流程,把有限资源集中到投研等核心环节;其次,确立差异化产品战略,避免与头部公司同质化竞争,专注于主题投资、量化策略等细分赛道;还可借助金融科技优化投研、风控及客户服务流程,主动寻求与银行、券商等渠道的战略合作,精准触达目标客户,逐步改善经营状况。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原标题:公募“中考”放榜!谁狂赚10亿,谁在亏损泥潭?)
(责任编辑:73)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