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以来多位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离任,公募基金行业步入“后明星时代”。行业机构正通过平台化投研体系、团队化管理等重塑竞争力,FOF管理人构建淡化个人IP的筛选方法。行业格局面临重塑,探索转型路径,包括投研工业化、多基金经理共管及产品结构指数化调整。

翟相栋、鲍无可、张翼飞等多位明星公募基金经理今年相继离任,公募基金行业步入“后明星时代”,“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名言也遭遇冲击。在公募“去明星化”浪潮下,行业机构正通过平台化投研体系搭建、团队化管理、产品结构向指数化方向调整等多维路径重塑竞争力。FOF管理人也在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构建淡化个人IP的基金筛选方法。

今年以来,已有翟相栋、鲍无可、张翼飞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离任,引发市场关注。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今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7人。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往往伴随相关产品巨额赎回,但基金公司会努力保障“去明星化”软着陆,如通过延续专业阿尔法“打法”等。

在“后明星时代”,公募基金行业格局面临重塑。不少公募基金正在积极探索转型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投研向工业化与平台化转型,二是建立多基金经理共管制度,三是产品结构向指数化方向调整。证监会也印发了相关行动方案,引导基金公司加快投研体系建设。

在基金产品管理上,以“团队作战”取代“单打独斗”也是一个主流策略。例如,知名基金经理葛兰管理的产品增聘赵磊为共管基金经理。这一模式在海外已有成熟实践,在国内也有产品证明真正协作的共管基金业绩远超简单拼凑的组合。整体来看,国内公募的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仍有发展空间。

此外,产品结构向指数化方向调整也是转型路径之一。在公募“造星时代”,“选基金就是选人”成为金科玉律,如今这一理念正面临挑战。公募FOF管理人最新的“去明星化”基金筛选框架,或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有益参考。基金投资更看重整个团队的实力和基金公司的投研体系,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应关注团队综合实力和公司平台支持。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