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去明星化”:行业变革与转型路径
AI导读:
今年以来多位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离任,公募基金行业步入“后明星时代”。行业机构正通过平台化投研体系、团队化管理等重塑竞争力,FOF管理人构建淡化个人IP的筛选方法。行业格局面临重塑,探索转型路径,包括投研工业化、多基金经理共管及产品结构指数化调整。
翟相栋、鲍无可、张翼飞等多位明星公募基金经理今年相继离任,公募基金行业步入“后明星时代”,“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名言也遭遇冲击。在公募“去明星化”浪潮下,行业机构正通过平台化投研体系搭建、团队化管理、产品结构向指数化方向调整等多维路径重塑竞争力。FOF管理人也在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构建淡化个人IP的基金筛选方法。
今年以来,已有翟相栋、鲍无可、张翼飞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离任,引发市场关注。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今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7人。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往往伴随相关产品巨额赎回,但基金公司会努力保障“去明星化”软着陆,如通过延续专业阿尔法“打法”等。
在“后明星时代”,公募基金行业格局面临重塑。不少公募基金正在积极探索转型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投研向工业化与平台化转型,二是建立多基金经理共管制度,三是产品结构向指数化方向调整。证监会也印发了相关行动方案,引导基金公司加快投研体系建设。
在基金产品管理上,以“团队作战”取代“单打独斗”也是一个主流策略。例如,知名基金经理葛兰管理的产品增聘赵磊为共管基金经理。这一模式在海外已有成熟实践,在国内也有产品证明真正协作的共管基金业绩远超简单拼凑的组合。整体来看,国内公募的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仍有发展空间。
此外,产品结构向指数化方向调整也是转型路径之一。在公募“造星时代”,“选基金就是选人”成为金科玉律,如今这一理念正面临挑战。公募FOF管理人最新的“去明星化”基金筛选框架,或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有益参考。基金投资更看重整个团队的实力和基金公司的投研体系,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应关注团队综合实力和公司平台支持。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