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南方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公司近期纷纷自购旗下权益基金,释放出机构对当前市场估值合理性的认可。但专家提醒,自购是积极信号,并非绝对保证,投资者入市仍需警惕风险。

  又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南方基金加入自购队伍,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基金,合计投资金额将不少于2.3亿元,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以上。

  这已是近半个月来第四家披露自购事宜的公募基金公司。此前,工银瑞信基金、泰康基金、方正富邦基金也曾分别公告自购事宜,且都选择了权益类基金为投资标的。

  受访人士指出,多家基金公司同期自购具有明确信号意义,释放出机构对当前市场估值合理性的认可。不过,“基金公司自购”是积极信号,但并非绝对保证,投资者入市仍要警惕风险。

  近半月4家公募启动自购

  自7月28日以来,方正富邦基金、泰康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南方基金陆续公告了自购计划,4家基金公司的自购标的均为权益类基金,且都承诺至少持有1年,合计自购金额或超过2.6亿元。

  其中,南方基金的自购计划最为引人注目,计划投资旗下权益基金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等,合计投资金额将不少于2.3亿元。

  对于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的原因,南方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均表示,是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

  公募基金公司自购的动作被看作是一种积极信号,多家基金公司同期自购释放出机构对当前市场估值合理性的认可。

  基民应理性看待自购

  实际上,公募基金自购潮已持续了一段时间。年内已实施自购的公募基金管理人数量,突破100家。据Wind统计,截至8月11日,2025年以来,共有127家基金管理人自购。

  基金公司层面,自购股票型基金较多的基金公司包括天弘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等。格上基金研究员毕梦姌分析,政策直接推动了本轮自购潮,基金公司通过自购强化了自身作为资本市场“稳定器”的角色。

  毕梦姌认为,“基金公司自购”是积极信号,但并非绝对保证,投资者入市仍要警惕风险。自购行为并不能真实反映基金的投资价值,不建议作为主要的指标来选择基金。

  孙珩亦表示,“基金公司自购可作为筛选基金的参考指标之一,但非唯一标准,需结合基金经理能力、投资策略等综合判断。”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真金白银”力挺A股,公募“接力”自购权益基金)

(责任编辑: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