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利率持续走低背景下,居民资产流向含权产品,二级债基与固收+基金热度攀升。低利率时代错过权益资产是潜在风险,理性配置权益资产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当含“权”产品成为进击低利率的“长矛”

  资本逐利而行。在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居民资产流向悄然生变。

  过去一年间,低风险类资产的回报率正在全方位走低。曾经备受青睐的货币基金,其年化收益率已经逼近1%;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也低至2%左右;保险公司分红险等理财型产品,其预定利率也将下调至2%以下。上述产品收益率的持续下行,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在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资金也在流向潜在收益更高的地方。从最新发展态势看,含权产品开始升温,二级债基与“固收+”基金的热度逐步攀升。

  以南方益稳稳健增利债券基金为例,该基金7月28日发行,8月4日就宣布提前结束募集,募集规模上限高达50亿元,作为二级债基,可投资不超过基金资产20%的权益资产。此外,今年二季度,大成元辰招利债券基金规模增长超70亿元,景顺长城稳健增益债券基金、景顺长城景泰纯利债基金等均超50亿元。

  “固收+”基金“受宠”,缘于居民资产配置正在转向含“权”产品。

  从直接原因看,持续的低利率环境,让无风险收益率长期在低位徘徊。如果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难以跑赢通胀,“资产荒”的焦虑,将驱动资金转向收益更高的地方。

  从监管环境看,随着资管新规的全面落地,“刚兑”已被彻底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曾经“稳赚不赔”的预期不复存在,净值波动已成为常态。这一背景下,风险收益特征更为清晰、长期回报潜力更优的公募基金,尤其是股债混合配置的“固收+”基金、纯权益类基金,便成为资金寻求替代的重要方向。

  此外,资本市场过去几年来的改革,也显著提升了权益资产的吸引力。当市场基础更趋稳固,投资者对权益资产的长期信心自然得到提振。

  从居民增配含“权”资产的趋势背景下,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在低利率可能长期延续的背景下,投资者应如何理性看待权益资产

  有人说,风险等同于资产价格的波动与下跌。殊不知,在低利率时代,错过权益资产也是一种潜在风险。历史数据表明,尽管权益市场波动起伏,但从长期看,持有优质权益资产的复合收益率,往往能显著超越现金与债券,有效对抗通胀对财富的侵蚀。

  事实上,理性配置权益资产并非追逐短期风口,而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拉长周期看,对权益资产的战略性配置,已非可有可无的增值选项,而是守护财富真实购买力的重要盾牌。

  当然,在资产配置中,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投资周期,审慎纳入权益资产,比如,通过指数基金定投平滑成本,或精选优质主动管理型基金分享市场上涨和经济发展的红利。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