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资管行业调整下,公募基金经理频繁变更,“公奔私”成市场焦点。多数“奔私”经理集中于中小型机构,部分成绩亮眼,但也有遇阻者。私募赛道更艰难,市场对基金经理要求更高。

财联社7月24日讯(记者吴雨其)近年来,资管行业深度调整,基金经理变更频繁,“公奔私”成市场焦点。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3日,公募基金行业年内基金经理变更超2800人次,206人离任,其中不少人转战私募。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有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达863人,上半年平均收益11.17%。不过,仅36人任职于百亿级私募,多数集中于中小型机构。

从2025年上半年数据看,一批“公奔私”基金经理成绩亮眼,如复胜资产的陆航,其管理的五只产品平均收益高达45.66%。位列第二的是香橙资本的何潇,旗下三只产品上半年平均收益达31.14%。而在近一年维度,紫阁投资的徐爽以58.63%的平均收益拔得头筹。

然而,并非所有“公奔私”基金经理都能如愿转型。在市场流动性收缩、产品发行环境趋紧的背景下,部分奔私者在募资端与渠道端遇阻,产品净值波动加剧。

私募不是避风港,而是更艰难的“下一站”。市场对基金经理的忍耐度显著下降,投资人更看重风格一致性、净值回撤控制力等。不少“奔私”基金经理以稳健风格、节奏控制作为长期生存的重要锚点。

“公奔私”不仅是基金经理身份转换,更是一次全方位能力重塑的开始。那些能真正穿越周期、构建自主投研框架并稳定输出回报的管理人,才有资格在市场中赢得掌声。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