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以来多位知名基金经理卸任,对中小基金公司影响显著。但继任者表现不一,有的产品业绩跑赢大盘。知名基金经理离任倒逼机构反思,中小公募迎差异化发展新机遇,需加强投研建设,优化产品策略。

  那些失去知名基金经理的中小基金公司,如今过得还好么?

  2025年以来,多位业内知名基金经理陆续卸任旗下产品。自2024年以来,丘栋荣、范妍、周海栋等多位基金经理挥手告别老东家。相较于大型基金公司,知名基金经理出走对中小基金公司带来的影响更为明显。公开数据显示,权益“台柱子”的离任往往会让中小基金公司的在管权益规模明显下滑。

  但与“前任”分手后,中小基金公司真的只剩“一地鸡毛”吗?未必。“王牌”离任后,其多只在管产品一般会由不同基金经理接管。从近一年的案例来看,继任者们或延续之前的投资风格,或采用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投资思路。业绩方面,有的产品表现得差强人意,有的产品业绩表现则更优于从前。

  有业内人士表示,“王牌”的出走或许会让机构规模短期承压,但决策层若能在战略发展、投研建设等方面做出科学规划和应对,或许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摆脱对单一基金经理的依赖,实现产品线的多元化布局与发展。

  有的被接管基金表现不俗

  2024年7月,中庚基金知名基金经理丘栋荣官宣卸任旗下所有在管产品。丘栋荣离任后,刘晟等基金经理分别担任不同产品的基金经理。刘晟延续了丘栋荣此前的低估值价值策略,从业绩端来看,刘晟在单独接手中庚价值领航后,回报率跑赢了沪深300指数和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同期涨幅。其他产品中,中庚价值品质一年持有期等部分产品也跑赢了同期沪深300指数。

  2024年4月,圆信永丰基金公告,范妍正式离职,旗下基金将由胡春霞等基金经理接任。由肖世源接任管理的圆信永丰聚优A在今年6月初创下净值新高,该基金近一年回报率已超40%。而由陈臣管理的圆信永丰优加生活等则延续了之前的全市场配置思路,但近一年业绩表现略显疲软。

  今年3月,知名基金经理周海栋官宣离任。其基金已在不同接任者的管理下展现出了不同的业绩走势,如基金经理张明昕管理的华商优势行业自其接管以来业绩表现较为出色。

  “王牌”出走倒逼机构反思

  近两年来,公募基金行业人事变动频繁。“基金经理离任与业绩压力、行业竞争、公司内部因素以及个人职业规划都有关系。”有基金业内人士表示。天相投顾统计了近五年知名基金经理离职前后基金规模、业绩情况,对于大部分知名基金经理的代表产品来说,其规模往往在基金经理离任后发生较大变化。

  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来说,“王牌”的离任也在倒逼团队反思。一家来自北京公募机构的高管王飞(化名)表示,中小基金公司资源本就有限,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长期绑定机制,打造真正尊重专业、给予空间和成就感的组织环境,是留住核心人才的根本。

  在王飞看来,知名基金经理的离任是危机也是拐点。知名基金经理的离任残酷揭示了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悖论。“我觉得基金公司未来的战略方向必须从‘个人驱动’转向‘平台化生存’。”

  来自上海的某基金公司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去年,公司核心投研人员离任后,接任的多名基金经理均由公司自主培养。公司充分评估每只产品投资目标及基金经理擅长的领域,合理安排相关基金经理接任,以确保产品投资风格得到延续。

  中小公募迎差异化发展新机

  今年5月,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拉开公募基金行业系统性改革的大幕。《方案》共提出25条举措,推动基金公司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方案》的提出无疑为中小公募的发展提供了新指引。上述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研究人员向记者表示,首先,《方案》支持提升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这些都有利于中小基金公司围绕自身禀赋打造特色产品线。其次,《方案》要求基金公司绩效考核中“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并强化三年以上中长期业绩考核。这一导向缓解了中小基金公司因短期业绩压力导致的投研人员流失问题,鼓励长期价值投资。

  此外,上述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研究人员还认为,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这使得中小基金公司在竞争中的相对地位获得提升,“因此,中小基金公司可在政策支持下通过差异化产品布局、科技赋能、长周期考核突破同质化竞争,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与王牌基金经理“分手”或许会带来短期阵痛,但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挑战中也蕴含着机遇。一家沪上公募基金公司高管向记者表示,未来,在投研层面,公司仍持续加强“平台型、团队化、专业化、特色化、一体化”的投研一体化建设;在产品层面,不断优化“精品”策略,提升产品创新力。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