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证监会近日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鼓励私募基金参与并购重组,实施投资期限与锁定期限“反向挂钩”,旨在激活并购市场,拓宽私募基金退出通道,引导创新资本长期投资科技创新领域。

  中国证监会近日发布了修订版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鼓励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并对私募基金投资期限与重组取得股份的锁定期实施“反向挂钩”政策。具体而言,私募基金投资期限满48个月的,第三方交易中的锁定期限将从12个月缩短至6个月。这一创新制度安排旨在进一步激活并购重组市场,拓宽私募基金的退出通道,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引导创新资本长期投资科技创新领域。

  长期以来,并购重组中的股份锁定期要求与私募基金存续期限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限制了大量资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积极性。由于国内私募股权基金的存续期通常为5至7年,而以往的12个月锁定期加上后续的减持节奏安排,使得通过并购重组方式退出的效率较低。新规通过实施投资期限与锁定期限的“反向挂钩”机制,旨在鼓励私募基金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缓解“短钱长投”的矛盾,提高私募基金的退出效率。

  政策调整后,私募基金的参与将进一步激活并购市场。据统计,自2025年以来,私募基金参与的重组案例占比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新兴领域,更多创新资本的涌入,推动了上市公司向“新”、向“质”发展。

  科技创新具有研发周期长、失败率高、爆发性强的特点,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转化往往需要经历多个经济周期。因此,科技创新亟需耐心资本、大胆资本的陪伴成长。新规通过缩短锁定期激励私募基金延长投资周期,一方面,明确48个月投资期限的“反向挂钩”要求,基本排除了短期套利者,为耐心资本提供了精准支持;另一方面,锁定期的缩短将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项目,陪伴企业成长,并在管理经验、市场资源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这种“陪伴式”投资模式,正是培育科技创新企业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

  鼓励私募投资基金成为耐心资本,投资科技创新领域,有助于推动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领域聚集,催生更多具有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独角兽企业。这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应以此为契机,构建覆盖企业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链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让不同风险偏好的资本各得其所。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耐心资本敢于早期、小额、科技投资,成为创新生态的基石。

(文章来源:创业资本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