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无可离职引发基金经理离职潮,公募基金行业人才流动加速
AI导读:
5月17日,知名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离职,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今年以来,基金经理人才队伍加速流动,离任人数创下新高。同时,也有新生血液加速流入,行业保持高流动性。证监会近日下发行动方案,强化基金经理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为公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鲍无可的离职传言正式落地。5月17日,景顺长城基金接连发布8份公告,称鲍无可因个人原因离任。这一消息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今年4月12日起,鲍无可管理的八只产品先后增聘了基金经理,这也被市场嗅到了“离职”的信号。鲍无可的离职,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震动。
公开资料显示,鲍无可自2009年12月加入景顺长城基金,从研究员起步,逐步成长为较为知名的基金经理。离职前,鲍无可担任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监,管理的8只产品合计规模达到了162.07亿元。其中,他管理的景顺长城能源基建任职期间回报率达到了374.75%,年化回报率达到了15.37%。鲍无可的离职,不仅意味着基金公司的重大人事变动,也引发了投资者对基金投资风格的思考。
从投资风格来看,鲍无可非常强调安全边际,风格均衡,看重绝对收益。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选公司时高壁垒比低估值更重要,重点布局“技术护城河深厚、盈利确定性高”的标的。他的投资理念在业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今年以来,基金经理的人才队伍加速流动。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7日,今年以来离任的基金经理人数已经达到138人,与去年同期的113人相比增加了22%,创下新高。基金经理的离职潮,引发了业界对基金经理队伍稳定性的关注。
在离任的基金经理中,不乏业内知名的老兵。近日,华安基金发布公告,该公司老将、基金经理李欣因“个人原因”即将离任,并且清仓式卸任在管的所有产品。此外,工银瑞信基金、华商基金等也有知名基金经理离职。基金经理的离职,对基金公司的投资风格和业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也有新生血液加速流入。截至5月17日,有213位基金经理被新任为基金经理,这意味着行业整体保持了比较高的流动性。基金经理队伍的更新换代,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除了基金经理离职外,一些曾经“投而优则仕”的知名基金经理正在陆续卸任管理职务,专注于投资。比如,易方达基金的张坤、萧楠、陈皓等高管级别的基金经理,都选择卸任管理职务,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这一变化,有利于基金经理发挥投资专长、专注做好基金管理。
证监会近日下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表示,将强化基金经理的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构建,并对基金公司高管、股东及基金公司提出要求。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公募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