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改革:首批浮动费率产品上报,助力投资者长期回报
AI导读:
5月16日,公募基金改革后,首批浮动费率产品正式上报,包括易方达、华夏等26家基金管理人参与。新模式浮动费率基金旨在通过费率创新,实现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共担,助力投资者获得长期投资回报。
财联社5月16日讯 5月16日,公募基金改革后,首批浮动费率产品正式上报。这一举措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在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共享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实现了更快响应。
包括易方达、华夏、广发、景顺长城、交银施罗德、博时等在内的26家基金管理人,于5月16日上报了公募改革后的首批浮动费率基金。这些基金旨在通过浮动费率机制,更好地实现与投资者的利益捆绑。
新模式浮动费率基金有以下六大看点:
首先,首批共26家管理人上报产品,其中不乏行业巨头,代表性较强。其次,这些基金主要对标沪深300、中证500等主流宽基指数,投资方向明确。第三,各基金公司均做好了充分准备,包括产品核心要素设计、法律文件准备等。第四,浮动管理费率采取“新老划断”,不影响存量产品。第五,第二批产品上报已在筹备中。第六,浮动费率基金或将成为未来发行主流,旨在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助力更好的长期投资回报。
业内专家评价,浮动费率基金的推出是公募改革行动方案的关键点。多家基金公司积极筹备上报浮动费率产品,主动权益基金规模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均在列。这一改革有望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避免“高开低走”,强化首发、重实量的销售导向。
早在2023年,基金行业就推出了三类浮动费率基金,将管理费与持有时间、规模、业绩挂钩。此次浮动费率基金又有何创新?据悉,新模式浮动费率产品为“支点式”浮动费率产品,将管理费与基民的持有时间及投资结果挂钩,旨在通过费率创新优化,实现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共担。
自5月7日公募改革落地后,首批26家管理人上报浮动费率产品。其中不乏行业巨头和中小管理人,以及外商独资管理人。各家机构均派出了旗下长期业绩表现较好的基金经理来管理浮动费率产品。
在基金经理选择上,各家管理人均表示将全力做好产品业绩,为投资者创造回报。据悉,东方红资管资管猛将周云、交银施罗德基金的黄鼎等人均有可能出现在拟任基金经理中。
关于浮动费率如何收取,据介绍,当投资者赎回产品份额时,管理费率可根据产品持有期间业绩表现与业绩比较基准的对比来调整。这一设计思路紧贴公募改革的方向,即业绩差的必须少收管理费。
浮动费率产品上新代表着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试点和探索新模式在不断推进。一方面,浮动管理费基金鼓励管理人进一步发挥主动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完善公募基金产品谱系,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早在2023年8月26日,证监会官网显示,首批浮动费率产品已经获批。今年1月,国新办发布会上也提出了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
业内认为,“支点式”浮动管理费基金的推出,是通过费率的创新优化,探索基金管理人与持有人的利益共担机制。这一机制有助于培养投资者养成长期投资的习惯,减少基金负债端的波动;同时,也促使基金管理人在投资管理上更加重视业绩比较基准,追求超越业绩基准的中长期超额收益。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