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从六方面提出25条改革措施,旨在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募基金发展新模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本报记者吴晓璐

  5月7日,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该方案从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守牢风险底线、强化监管执法、促进高质量发展等六方面,提出了25条改革措施,旨在回应市场关切,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募基金发展新模式,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拐点,加速建设一流投资机构。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涉及行业机构内部的产品设计、投资运作、市场推广、绩效考核等方面制度机制的改革调整,还涵盖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等方面制度机制的优化完善。总体来看,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完善长效制度机制,强化激励约束,引导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等行业机构回归初心,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优化费率模式 强化业绩基准

  行动方案提出优化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的收费模式,推行与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率。对于满足一定持有期要求的投资者,根据其持有期间产品业绩表现适用差异化的管理费率。若业绩明显低于比较基准,管理费将相应减少,以此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

  此次公募基金改革积极探索浮动管理费率模式。监管部门将采取新老划断方式,对存量产品暂不做强制要求,分阶段推进头部机构和中小机构的实施。头部机构新注册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60%需采取浮动费率安排,鼓励外资机构和中小机构积极参与。目前,已有20余家机构准备申报发行新产品。

  业绩比较基准在公募基金改革中扮演关键角色,既关乎浮动管理费率产品的架构,也影响基金公司、高管及基金经理的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监管部门将尽快出台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建立业绩比较基准库,明确设定、修改、披露等机制,并指导基金公司调整存量产品的基准。

  利益绑定 提升投资者体验

  目前,基金公司股东对高管、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主要侧重于管理规模、收入利润等指标,而直接反映投资者盈亏的指标权重较低,利益绑定不紧密。

  为此,行动方案提出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基金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引入业绩比较基准对比、基金利润率等指标,降低管理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指标的权重;提高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跟投比例和锁定期要求,进一步绑定利益;督促基金公司建立与投资收益挂钩的薪酬制度,对中长期业绩不佳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明显下降。

  监管部门将指导基金业协会修订《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将监管要求融入公司内部考核制度,并稳步推进实施。

  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强化监管

  行动方案强调提升行业服务投资者能力,引导基金公司、销售机构优化资源配置,践行长期、价值、理性投资理念,为投资者带来更优回报。同时,将加快推出机构投资者直销服务平台,便利机构投资者参与基金投资。

  为提高公募基金权益投资的规模和稳定性,行动方案提出优化基金注册安排,推出更多指数基金和中低波动含权型产品,促进权益类基金创新发展。并对基金投资业绩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提升投资行为稳定性。

  此外,行动方案还强调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将完善监管制度,丰富执法手段,提升基金公司治理水平,完善行业流动性风险防控机制,提高合规水平,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证监会已制定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实时间表,将结合行业实际,稳妥实施,并给予行业机构调适时间。举措推出后,将适时评估并优化完善。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