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强化业绩基准监管
AI导读: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出台,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督促基金公司建立健全薪酬管理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基金经理考核体系转向与基准表现深度挂钩,推动公募基金回归专业投资本源。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出台,该方案不仅重塑基金行业生态,更深刻影响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行为逻辑。
5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进一步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督促基金公司建立健全与基金投资收益相挂钩的薪酬管理机制,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等。这标志着基金经理的考核体系正从单纯的全市场排名转向与基准表现深度挂钩,推动公募基金回归“专业投资”本源。
业内对此次政策升级早有预期,部分机构已提前行动。数据显示,截至5月7日,年内至少有61只基金产品完成基准变更并修订合同,较去年同期激增2倍有余,释放出行业加速规范的强烈信号。
“通俗来讲,可以把业绩比较基准理解为公募基金产品的‘锚’。”一位头部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这一基准有利于对投资结果进行评价,同时也有利于投资者建立稳定、清晰、合理的预期,实现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适配的投资者,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强化业绩基准监管,明确基金投资方向
5月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针对风格漂移、货不对板等问题,将为每只基金设立清晰的业绩比较基准,作为衡量产品真实业绩的标尺,避免产品投资行为偏离名称和定位。
同日发布的行动方案还提出,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明确基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修改、披露、持续评估及纠偏机制,对基金公司选用业绩比较基准的行为实施严格监管。
今年以来,已有多只产品调整了业绩比较基准。截至5月7日,年初至今至少有61只基金产品变更业绩比较基准并修改了相关合同。部分产品名称中带有明显行业指向的基金也将业绩基准聚焦在相关指数。
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权益类产品中,债券型基金中也有19只产品有所行动。随着市场风格的多元化和赛道细分化,原有的传统指数在反映基金投资特点和业绩衡量方面难以精准体现,因此基金通过变更业绩比较基准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基金的业绩表现。
基金投资的“度量衡”,投资者需关注
尽管业绩比较基准在基金投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投资者对此普遍缺乏关注。随机采访发现,大多投资者更看重基金的绝对回报,而忽视“产品是否跑赢业绩比较基准”这一维度。
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是管理人设定的一条重要的“基准线”。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在分析基金产品和基金经理投资行为时,应结合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以起到“游标卡尺”的参考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业绩比较基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要求其绩效薪酬明显下降;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显著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经理,可以合理适度提高其绩效薪酬。
数据显示,在已有相关数据的基金产品中,有不足一半的产品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这反映出行业长期存在的考核偏差,而新规定的出台或有助于纠正这一现象。
设定清晰的业绩基准并与之挂钩考核,有助于基金经理更聚焦地投资,同时也使投资者选择基金产品变得更加简单。在业绩基准的约束下,每只基金的风格都清晰且相对稳定,投资者无需担心拿到“盲盒基金”。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