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增强基金发展迅猛,长期超额收益成关键
AI导读:
指数增强基金作为场外指数基金的升级版,年内成立数量大增,同比增长超500%。尽管知名度不高,但未来场外个人投资者需求潜力较大,规模增长空间存。长期超额收益是公募基金公司竞争的关键,业绩表现亮眼,但面临部分难题待解。
在年内场内ETF迅猛发展的同时,指数增强基金作为场外指数基金的升级版,频频推出新产品。据记者观察,年内指数增强基金的成立数量同比增长超过500%。尽管发行市场情绪高涨,但从存量产品的规模来看,这类基金的知名度仍有待提升。在场内ETF突破4万亿元大关之际,指数增强基金的最新规模仅为2175.96亿元。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场外个人投资者对指数增强基金的需求潜力巨大,规模增长空间仍然存在,相关产品有望成为行业未来的布局方向,对于公募基金公司而言,比拼长期超额收益将是关键。
公募积极布局
指数化投资发展驶入快车道,指数增强基金也成为了多家公募基金公司争相布局的赛道。近日,兴证全球中证500指数增强、国泰君安中证全指指数增强、招商上证科创板综合价格指数增强发起式等基金的相关上报材料已被中国证监会接收。
近一年来,中证A500指数、科创综指等新的指数标的相继推出,不仅成为了ETF新产品的竞争焦点,也吸引了指数增强基金的组团布局。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跟踪中证A500指数的指数增强基金共计31只(份额合并计算),其中23只产品在2025年成立。
3月27日,博道基金、安信基金、国泰君安资管、富国基金、博时基金、天弘基金等11家基金管理人上报的首批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增强基金获得监管批文。目前,天弘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增强已于4月22日成立,募集期间净认购金额为13.32亿元。
整体来看,据中国证监会官网数据,截至4月24日,年内共有68只指数增强基金上报,较去年同期增长257.89%。另据Wind数据,截至4月24日,年内共有39只指数增强基金成立,较去年同期增长550%。其中,博道基金已成立3只指数增强产品,招商基金、华夏基金、鹏华基金、泓德基金旗下各有2只指数增强产品成立。
鹏华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苏俊杰表示,今年以来指数增强产品的整体发行数量不少,可以看出各家公募基金公司在布局中长期赛道,从业绩开始做持续营销,这是一个逐步壮大的过程,这类产品更像是长跑赛道。
富国基金副总经理李笑薇坦言:“ETF具有很强的先发优势和平台性特征,因此在发行阶段集中公司资源铺就赛道是主流做法。对于指数增强产品而言,其中还有不少实现超额收益的部分,因此先发优势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关键仍然是有长期被投资者认可的业绩。”
年内已成立3只指数增强产品的博道基金同样看好相关产品的布局机会。博道基金量化投资总监杨梦分析称,“从规模上看,指数增强产品的超额收益是有波动的,不像ETF是纯复制指数,投资者还要面临对业绩和方法论再认知和再观察的过程。但在指数工具化的大浪潮下,投资者对于基金产品风格清晰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而要在指数增强赛道上做好,所需要的资源禀赋也是我们通过差异化的竞争可以体现出优势的地方。因此对于中小型公司,如果想在指数化浪潮中有差异化的一席之地,指数增强基金是非常重要的阵地”。
规模增长空间可期
事实上,追溯国内第一只指数基金——华安上证180指数增强,同样是一只指数增强基金,成立于2002年。
尽管在同类产品中夺得先发优势,且当前发行市场热情明显升温,但从存量产品规模来看,这类产品的知名度并不高。在ETF突破4万亿元的时间节点,指数增强基金的表现相对平淡。具体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市场669只指数增强基金(份额分开计算)的总规模为2175.96亿元。
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易方达上证50增强,达189.38亿元,也是目前唯一一只规模超百亿元的指数增强基金。同期,富国沪深300增强、兴全沪深300指数增强、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富国中证500指数增强、华夏中证500指数增强的规模也超过50亿元。
回顾过去几年,指数增强基金的规模逐年增长,由2021年末的1539.52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突破2000亿元,达到2030.77亿元。
李笑薇表示,近年来,场内ETF规模爆发式增长,场外基金规模也有增长,但相对缓慢。美国、日本市场在被动指数发展过程中,场内ETF和场外指数基金几乎是同步发展。而美国市场场外指数基金的优势,在中国A股市场的场外基金上同样可以看得到。
“相对于ETF,指数增强基金能够更好地匹配各类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具有起投门槛低、以公允净值进行申购赎回、定投长期投资功能完善等方面的优势。A股市场有获取超额收益的空间,指数增强基金结合了指数基金和主动基金的优势,能满足投资者对被动投资和超额收益的双重需求。因此,场外个人投资者对其的需求潜力较大,是行业未来布局的方向。”李笑薇表示。
长期超额收益成关键
从业绩表现来看,指数增强基金的长期收益较为亮眼。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3日,数据可取得的663只指数增强基金中,278只在年内录得正收益。其中,创金合信北证50指数增强基金的净值增长率暂居榜首,达到31.16%。若拉长时间至近五年,168只基金中,则有超过九成产品实现正收益。其中,3只基金的收益率超过70%。
在长期业绩表现较佳、个人投资者需求潜力有望迎来增长的同时,业内认为,指数增强基金仍面临部分难题。在中金基金量化指数部负责人耿帅军看来,指数增强基金发展存在“看不懂、看不上、拿不住”三大痛点,首要任务是解决投资者看不懂的疑惑。同时,部分投资者更愿意选择权益基金以获得高弹性,导致指数增强基金赛道并未获得较大关注。此外,指数增强产品更要求投资者具备长期投资心态。未来,宽基是做好指数增强最重要的基石,通过增强的方式再获取超额收益,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行业要在投资者教育、管理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
国泰君安资管量化投资部总经理胡崇海指出,未来,获取超额收益仍有可为的空间,但同时也要追求稳定的输出,优化客户持有体验。“这迫使基金管理人不断迭代模型,做出更有竞争力的超额收益。只要超额收益是可预期的、可复制的,就会形成累加效应。团队还应该不断精进,做好自身全系列的指数增强产品。”
杨梦也表示:“当前A股市场,指数增强基金还有比较丰富的超额收益空间,未来大家比拼的并不是谁阶段性业绩更好,而是超额收益长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背后需要对模型细节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迭代。”
整体来看,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评价,指数增强基金成立数量大增,市场竞争在未来可能更加激烈。如果市场环境持续改善,未来指数增强基金的规模增长和业绩表现将值得期待。市场环境、基金经理的资产配置能力与指数增强基金表现呈现出正向关系,只有打造出特色产品、提升资产配置能力,才能增强基金的竞争力。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