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互联网贷款新规明确个人消费贷款金额上限提升至3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延长至7年。商业银行迅速响应,但消费金融、助贷机构多表示尚未接到正式通知,调整尚需时日。新规对消金、助贷机构影响有限,但带来一定挑战。

互联网贷款新规出台,金融市场反应各异。3月24日,记者观察到,随着《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发布,明确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提升至3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延长至7年,商业银行迅速行动,这一变动引发了广泛讨论。

作为互联网贷款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消费金融公司和助贷机构如何应对这一新变化?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地方监管已表示《通知》适用于消费金融机构,但多家消金机构表示尚未收到正式通知。助贷方面的响应更为迟缓,有从业者指出,“从资方到助贷机构的调整,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消金、助贷机构静待调整

记者获取的《通知》内容显示,对于信用良好且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金额上限可阶段性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提高至30万元。对于有长期消费需求的客户,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期限可阶段性延长至不超过7年。

从发放对象来看,《通知》涉及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理财公司,以及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尽管《通知》未直接提及消费金融机构,但记者从业内了解到,有地方监管表示《通知》同样适用于消费金融机构。

《通知》发布后,部分商业银行已率先调整旗下产品。3月24日,记者查询多家消费金融、助贷平台官网发现,相关产品贷款额度最高仍为20万元,贷款期限多为1—3年。

消费金融机构将如何调整旗下产品?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下,助贷平台又将如何应对?记者采访了十余家消费金融、助贷机构。受访结果显示,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已收到《通知》并正在研究中,部分则称尚未接到通知。助贷机构多表示,公司内部尚无调整计划。

有消费金融机构解释称,文件先下发至各地金融监管局,再转发给相关公司,因此接收进度存在差异。

助贷机构方面表示,《通知》对助贷机构的影响主要基于资金方业务变化,需等银行、消费金融等机构厘清业务后再明确调整方案。目前,仅有少部分高质量客群符合银行调整后的要求,额度、还款周期的调整需谨慎,从资方到助贷机构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从《通知》来看,商业银行消费贷提额的监管鼓励信号已明确。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适用性未在文件中明确,助贷平台更是非直接参与主体,是否率先响应还需考虑。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消金、助贷机构需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进行业务调整与资源整合,具体政策实施尚需进一步安排。

对消金、助贷影响有限

个人互联网消费信贷方面,贷款最高限额20万元、还款期限最多60期的规定已沿用多年。2020年7月发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不超过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

消费金融方面,20万元额度上限自2014年1月起施行。2024年3月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同样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对借款人贷款授信额度不超过20万元。

《通知》主要调整贷款额度上限和还款期限,与助贷平台关联不大。助贷行业整体件均规模不高,额度上限调整影响不大,多家助贷机构持相同观点,表示《通知》目前与助贷平台关系不大,暂无针对性调整。

记者查询发现,头部助贷平台财报显示,信也科技2024年四季度平均贷款规模为11466元,平均贷款期限为8个月;嘉银科技借款人平均借款金额为7629元(2023年全年为10318元);奇富科技2024年全年撮合及发起贷款的加权平均合约期限为10.05个月,同期乐信为12.9个月。

同样情况在消费金融领域也有所体现。海尔消费金融披露的够花2025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用评级报告显示,受评估的初始资产池单笔平均合同金额为0.58万元。中原消费金融也披露,公司受评估的资产池单笔贷款平均本金余额为0.32万元。

苏筱芮指出,综合消金、助贷机构实际贷款产品表现,《通知》对相关机构目前影响不大。若后续新规明确适用于持牌消金行业,机构需考虑大额消费贷与消费场景的适配性。

王鹏认为,长期来看,《通知》有助于推动金融行业健康发展,扩大业务规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新规后的挑战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强化信贷支持”列为重要举措,旨在通过金融手段激发消费活力,推动经济增长。

《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与利率,为消费者提供更灵活的信贷选择。

互联网贷款一直遵循小额、短期、高效和风险可控原则。面对消费贷款提额延期的变化,从业机构如何应对?记者采访多家机构未获回复。

苏筱芮建议,相较于银行,消费金融与助贷公司面向的客群更下沉,场景多围绕居民日常消费,难以触及大宗消费领域。机构需根据场景资源、客群特征综合决策,平衡更多额度、更长期限的授信业务与风险管理工作。

王鹏指出,消金、助贷机构应密切关注监管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业务模式和经营策略,确保合规经营。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探索新业务渠道和合作模式,提升贷款审批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