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以来基金发行市场逐渐回暖,但仍有基金募集失败。业内指出,基金的顺利发行取决于品牌号召力、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等多重因素。尽管整体市场回暖,但主动权益类产品和债券型基金能否顺利发行仍需综合考虑多重因素。

今年以来,基金发行市场逐渐回暖,发行规模增长了近7%。然而,仍有一些基金未能成功募集,包括信达澳亚基金和申万菱信基金旗下的新产品。业内指出,基金的顺利发行取决于品牌号召力、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等多重因素。

据统计,截至发稿,年内新成立的基金数量达到222只,较去年同期增加了7只,发行规模合计为1877.12亿元,同比增长6.75%。其中,股票型基金增长尤为显著,成立数量同比增长近61%,发行规模同比增长138.31%。混合型基金数量虽有所下降,但发行规模仍有所增长。然而,债券型基金和REITs的发行规模则较去年同期有所降低。

在发行市场回暖的背景下,仍有基金未能成功发行。例如,信达澳亚基金旗下的信澳通合进取三个月持有期混合FOF和申万菱信基金旗下的申万菱信远见成长混合,均因未能满足基金备案条件而宣告募集失败。这再次提醒我们,基金发行并非易事,需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

通常情况下,新基金的成立需要满足一定的备案条件,如募集份额总额不少于2亿份,募集金额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且基金认购人数不少于200人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条件往往成为基金发行的一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和业绩也直接影响到基金的发行。例如,信澳通合进取三个月持有期混合FOF的拟任基金经理王奕蕾,其管理的其他FOF基金规模较小,业绩也不尽如人意。这可能对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基金的发行。

此外,申万菱信远见成长混合的拟任基金经理龚霄,作为新人基金经理,其管理经验和业绩也相对有限。这也可能对基金的发行造成一定困难。

尽管基金新发市场整体回暖,但指数型产品的发行相对火爆,而主动权益类产品和债券型基金能否顺利发行,则取决于产品设计、品牌号召力、发售渠道投入以及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认可度等多重因素。对于部分投资者来说,中小公募和新人基金经理等因素可能成为他们选择基金的‘减分项’。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