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自去年四季度起,代销渠道开始关注固收+和多资产类产品,监管引导股票直投力度有望加大。证监会等部门发布实施方案,允许银行理财等参与上市公司定增。但理财资金直投权益面临投资者需求挑战,需克服波动性高等问题。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代销渠道逐渐聚焦于固收+和多资产类产品,我们观察到,受监管引导,股票直投力度有望在今年显著增强。”近期,一位国有行理财子人士透露。点击了解更多理财信息

在全国两会期间,理财资金直投权益再次成为热议话题。3月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重申,将推动理财中长期资金入市。

今年1月22日,证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并在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等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自去年9月起,银行理财资金直投权益市场的引导性政策密集出台。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消除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障碍。”

随后,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强调完善配套政策制度,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

或从“需求”入手

目前,理财子投资权益的主要方式包括:通过基金间接参与、购买优先股、购买公募REITs及参与定增。其中,基金是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多数理财子都设立了专门的FOF投资团队。

然而,理财资金直投权益的关键在于需求。投资者偏好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产品,而含权益的理财产品收益周期较长且波动较大。

一位股份行理财子的投研负责人表示,市场目前对权益保持配置观念,而非频繁交易,但从实际情况看,理财产品期限不断缩短,超过80%的理财产品为开放式,其中30%以上为现金管理类。

“监管鼓励理财资金入市,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首先需要投资者认可市场,”一位合资理财子负责人坦言,“银行理财中,99%是个人投资者,97%的资金投向固定收益类产品。”

《2024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权益类产品占比仅为0.2%。鉴于传统销售渠道多为银行,且银行客户风险偏好保守,增加理财资金直投需另寻途径。

近期,监管正讨论通过互联网代销理财产品,含权类高风险产品可能率先试点。互联网平台投资者风险容忍度较高,且理财产品购买渠道壁垒存在,对权益类产品更为不利。

“想触碰而又收回的手”

美国作家塞林格曾言,“爱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银行理财投资经理对权益投资的态度。

近期,国债收益攀升,中长期纯债基金净值回撤,释放赎回信号。截至3月10日,银行理财综合破净率为2.43%,权益类、混合类理财破净率分别高达56.25%和9.67%。

一位理财子投研人士表示,“要拉开差距,需拥抱高波动性,增加固收+。”银行理财开始关注权益,但如何控制回撤成为挑战。

客户仍将理财产品视为“存款替代”,增加权益占比需面对不亏钱的挑战。此外,理财投资公募基金内部也发生结构性变化,主动型公募向被动投资转变。

考虑到股票直投风险,一位多资产投资员表示,“波动性太高,不敢轻易尝试。”理财的低波动性由负债端决定,直接大规模投资于股票风险过高。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