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ETF“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个人投资者持有占比不断攀升,外资行、养老金等新型机构投资者崭露头角,非金融类企业也开始出现在热门ETF前十大持有人之列,投资者对ETF的认知和认可度在逐步提高。

ETF“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2月20日,鹏华上证科创板200ETF发布的上市公告书显示,其前十大持有人全部为个人投资者。同样,2月20日上市的招商利安新兴亚洲精选ETF以及2月14日上市的华夏创业板50ETF,前十大持有人中个人投资者占比也相当高,分别达到70%和96.47%。

这一趋势背后是指数基金的大发展。券商中国记者发现,不仅是个人投资者,在最新上市ETF的机构投资者中,同样也有新变化:外资行、养老金等新型机构投资者崭露头角,非金融类企业也开始出现在热门ETF前十大持有人之列。如招商利安新兴亚洲精选ETF的持有人中,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占据显著份额。这预示着在被动投资趋势下,拥抱指数基金的投资者日趋多元,投资者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个人投资者持有ETF的占比不断攀升。鹏华上证科创板200ETF的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高达99.12%。华夏创业板50ETF的上市公告书显示,其96.47%的份额由个人投资者持有。这些个人投资者对指数基金的关注也从传统的行情趋势层面,延伸到了指数基金的投资风格、配置策略等方面。

在机构投资者方面,外资行和养老金等机构逐渐崭露头角,形成了和传统的券商、保险机构同台竞技的局面。同时,非金融类企业如北京中消长城消防安全工程有限公司、吉林省鑫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也出现在热门ETF前十大持有人中。

投资者对ETF的认知和认可度在逐步提高。近期的一项调研显示,有30%的受访者更喜欢通过公募基金进行A股投资,其中三成的受访者对被动投资产品兴趣较高。此外,沪市ETF的个人投资者持仓比例超六成,个人投资者加速入市趋势明显。

ETF的策略配置主要有两种:一是核心—卫星策略,选择宽基ETF作为长期持有的核心资产,选择行业、主题或高弹性ETF作为辅助配置;二是买入—持有—再平衡策略(BHR策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宽基ETF,分散投资风险,长期持有ETF,定期调整投资组合。

(截图来源:鹏华上证科创板200ETF上市公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