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公募基金二季报显示,基金经理们正积极调整持仓,聚焦科技与医药两大主线,同时相关ETF表现优异。然而,估值泡沫化迹象亦需警惕,投资者需关注基本面和政策面变化。

  近期,公募基金二季报陆续和大家见面,作为机构资金代表之一的基金经理们最近买了啥、卖了啥,背后又有何思路?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

  截至7月15日,已有30只主动权益基金披露了2025年二季报,背后涉永赢、银华、中欧、长城、德邦、华富、同泰等基金公司。在已披露二季报的400余只基金的整体情况来看,公募产品整体盈利89.63亿元,整体盈利趋势良好。

  公募持仓“辗转腾挪”,医药、科技两条主线

  从二季报披露的持仓情况看,公募仓位正在悄悄“辗转腾挪”。例如,广发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旗下6只基金集体减持新能源汽车与半导体设备龙头,赛力斯、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重仓股遭遇大幅“砍仓”;另一边,新消费与港股互联网成为新宠,分众传媒、泡泡玛特、小米集团W仓位飙升。

  广发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刘格菘旗下基金持仓变化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5.06.30

  从中我们其实也能看出基金当前基金经理已经把目光逐步转型至新兴行业中。这其中,科技与医药成为核心增配方向,永赢先进制造智选、中欧智能制造等绩优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AI(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机器人产业链标的成为其主力。

  这其中部分基金经理的调仓更为“激进”!诸如高楠管理的永赢睿恒混合基金前十大重仓股更换九席,创新药企业科伦博泰生物、信达生物与光模块龙头新易盛、中际旭创集体“上位”。冯炉丹执掌的中欧数字经济基金对小鹏汽车W加仓760%,芯原股份增持716%。可见科技与医药板块成了公募资金的“新共识”。

  总体来看,2025年二季度公募调仓呈现两大特征:主线聚焦科技医药,边缘试探前沿赛道。光模块与创新药成为机构共识最强的方向,而机器人、短剧、核聚变等主题则体现基金对产业趋势的提前卡位。当主流板块估值高企时,那些被基金悄然布局的新兴领域,或正孕育下一轮结构性行情。

  相关ETF同样表现优异

  从调仓方向来看,基金加仓机器人板块,或许是因为觉得板块回调到了合适位置;而加仓创新药主线,是因为政策支持、临床数据好,还有海外合作不断落地。而这二者都离不开业绩的支持。

  最直观的数据就是场内相关ETF的涨跌幅情况。数据显示近一个月ETF市场中涨幅榜排名前15的ETF中,有9支是关于港股创新药的,有5支是关于科技主线的。他们本月的涨幅均超过20%,相对而言表现较为强势。

  近一月内涨幅较高的ETF产品

  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5.07.18

  从结果看科技+医药几乎占据了涨幅榜的所有位置,也预示着当主流板块估值高企时,那些被资金悄然布局的新兴领域,或正孕育下一轮结构性行情。这也与当前多数基金经理的调仓不谋而合

  总体来看,基金二季报透露出不少积极信号,基金经理们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布局,后续3500点的争夺和板块轮动,可能仍是市场关注的重点。

  估值泡沫仍需警惕

  尽管调仓方向明确,但估值泡沫化迹象亦需警惕。以公募扎堆的泡泡玛特为例,该股年内涨幅较大,截至7月18日,其市盈率近100倍,同期迪士尼的市盈率为25倍。创新药板块方面,百济神州U等企业市销率达到近13倍,成熟制药企业的估值水平约3至5倍。

  回望2025年资本市场的上半程,科技、新消费、创新药你方唱罢我登场,显著的结构性行情和二季度以来一系列外围风险事件主导下的全球资本市场波动,让倚靠灵活交易获取超额的主动权益基金再次回归主场。

  从目前行业轮动周期看,2025年下半年的行情或许也并不是各行业都能“雨露均沾”,结构性分化依然会是主旋律。投资者仍需关注基本面,政策面等方面的变化。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