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发布实施意见,推动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
AI导读:
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等多项举措,旨在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满足居民多元化投资需求。
新华财经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闫鹏)日前,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旨在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普惠金融效能,提出多项举措,其中特别提到要更好满足居民多元化投资需求,完善投资顾问制度规则,推动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
业界普遍认为,基金投顾业务试点五年来进展顺利,居民与专业投顾的信任关系逐步增强。在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推动公募基金投顾试点转常规正当其时。随着执业标准、顾问服务、投资产品等不断完善,基金投顾将更有效地助力广大投资者实现财产性收入,更好地践行金融工作的普惠性和人民性。
公募基金投顾试点转常规可期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投资顾问制度规则,推动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探索构建行业执业标准,培育壮大人才队伍,有序扩大可投产品范围。这一举措是对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中相关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资本市场的复杂性与投资者的认知之间存在鸿沟,而投顾正是这座鸿沟上的“桥梁”。推动“长钱长投”政策体系落地,需要一个强大的投顾行业来推动财富管理行业向投顾业务加速转型。
自2019年10月证监会启动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以来,至今已满五年。该业务强化了对“顾问”的引导和监管,促使行业回归“服务”本源,并首次明确试点机构可以代理客户作出投资决策,这被视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向买方时代转型的开启。
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运行平稳,证券公司、公募基金与第三方独立销售机构等机构依托各自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有序发展,业务的适配性和发展前景获得了市场各方的认可与支持,投顾参与者的满意度也持续提升。
持续完善顾问服务体系和队伍
五年来,基金投顾业务业态体系逐渐丰富,资产规模稳步提升,但也面临执业标准不统一、服务和策略适配性有待提升等问题。随着资本市场逐渐回暖,非法荐股乱象频现,反映出居民对专业投顾服务的迫切需求。
基金投顾通过专业的投资研判、科学的资产配置和对客户需求的精确挖掘,可以有效引导投资者科学理性理财。当前行业已初步构建了与客户类型、客户需求相适应的顾问服务体系和队伍,各试点机构积极探索了各种形式的顾问服务模式,系统建设的标准化程度和稳定性较高,对基金的研究和策略配置体系也已较为完善。
财富管理机构正加速向买方投顾转变,投资顾问成为“家庭医生”,为投资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专业陪伴。基金投资顾问区别于其他理财顾问或咨询人员,主要在于立场和专业性。基金投资顾问的立场是“买方”,以满足投资者特定金融投资需求为使命。
为深化投资者与财富管理机构的信任关系,需进一步强化基金投顾行业合规与职业道德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和质量标准。同时,要培育壮大基金投顾队伍,建立行业人才认证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与职业发展规划。
有序扩大基金投顾可投产品范围
试点之初,为保护个人投资者利益,基金投顾业务将投资对象限于标准化、透明度更高的公募基金。随着试点经验积累和体系完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已被纳入基金投顾业务范畴。本次《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基金投顾业务将有序扩大可投产品范围,以满足居民多元化投资需求。
业内人士表示,过去基金投顾受限于可投品类,策略相对单一、同质化高。证监会重视试点机构的反馈,不断完善业务规则。本次《实施意见》将其他品种纳入投顾配置范围,彰显了证监会对投顾业务的全局规划。
ETF因其费率低廉、风险分散等特点,在海外投顾市场是资产配置的主力品种,在基金投顾可投产品扩围中呼声较高。从长期投资角度看,REITs、商品类基金、QDII基金、养老目标基金等可考虑被纳入,使投资者资产配置多样化。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