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公募基金为确保ETF产品顺利成立,常寻找“帮忙资金”以达到2亿元门槛。但帮忙资金“快进快出”影响ETF稳定运营,业内呼吁加强ETF产品上市后的精细化运营,助力构建“长钱长投”市场体系。ETF产品成为公募基金新发主力军,但帮忙资金撤退会影响ETF资产规模稳定性,部分管理人选择与帮忙资金合作,需警惕风险。

一直以来,公募基金为确保顺利成立,在募集期间常寻找“帮忙资金”以达到2亿元的门槛,这在行业内已心照不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公募指数投资产品的快速发展,帮忙资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ETF产品背后。

近期,某知名主观私募现身一只1月成立的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单,尽管金额不大,却引发行业热议。事实上,私募基金认购ETF并不罕见。近两年,主动权益基金表现不佳,基金公司纷纷转战ETF领域,ETF行业内卷加剧。在此背景下,为保发行而找帮忙资金已成普遍现象。

然而,帮忙资金“快进快出”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可能影响ETF产品的稳定运营,也不符合公募基金倡导的“长线长投”生态。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应避免短期帮忙资金的干扰,基金管理人要加大ETF产品上市后的精细化运营,做好投资者服务和陪伴,助力构建“长钱长投”市场体系。

ETF继续成为公募基金新发主力军,多只产品扎堆成立。其中,有产品因前十大持有人中包含知名主观私募而受到关注。ETF作为集合投资工具,涵盖广泛资产类别,为主观私募和量化私募提供丰富选择。

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去年12月31日,2024年共有130家私募旗下产品出现在124只首发ETF产品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合计持有份额达33.60亿份。其中,主观私募持有ETF份额最多,共61家持有12.29亿份,量化私募次之。

私募配置ETF的核心目的是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通过合理配置ETF,私募可实现投资组合多元化,有效分散风险。ETF的高流动性和市场深度使私募能快速调整仓位,实现风险对冲和控制。

ETF对于私募基金的配置价值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配置方式。ETF流动性好,投资者可直接在二级市场买卖,且从成立到上市中间有时间成本和破发风险。相较于认购首发产品,直接在二级市场买入ETF更具优势。

尽管如此,仍有私募热衷于参与ETF首发认购,这背后多与“帮忙资金”有关。公募基金募集时找帮忙资金支持已非新鲜事,但成本并不低。ETF产品的对价取决于多项因素,包括持有时间长短、发行方需求等,对价区间一般为千分之几。

一些基金公司还会为帮忙资金提供营销激励政策,通常是给到渠道或私募投资经理。费用普遍为千分之一,即1亿元帮忙资金费用约10万元。但融券不能做后,对价也不好给,千几的费用对不少私募来说,帮忙的资金成本都已远超这个水平。

不过,对私募而言,作为帮忙资金也存在许多潜在好处。一方面,能与基金公司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未来开展其他业务合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若对该ETF底层资产有深入研究,前期以帮忙资金进入,后续也能享受资产增值收益。

当然,作为帮忙资金,出现亏损是大忌。因此,公募基金管理人会设法保证对方“保本出”,如充分沟通信息,让对方做充分对冲、降低风险敞口等。

但业内对此操作也存在不同看法。有私募明确拒绝此类合作,认为存在风险,若上市破发则可能出现亏损,且风控不通过。

主动私募,尤其是名气较大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一般很少投资被动指数。此外,若拿持有人钱做帮忙资金,还涉及对价归属等问题。单纯帮忙在道德上肯定不占优,且风控上存在瑕疵。

ETF投资者也需警惕帮忙资金影响。帮忙资金撤退会影响ETF资产规模稳定性,导致交易成本上升,打乱投资计划。公募基金会采取措施减少影响,如设置赎回规模上限等。

近年来,指数化产品发展迅速,ETF产品又有2亿元硬性门槛。为确保产品成立,帮忙资金应运而生。但帮忙资金突然撤离会影响ETF稳定运营,也不符合“长线长投”生态。部分管理人选择与帮忙资金合作,若后期管理不善,会对行业形象和投资者信心造成影响。

相比之下,“发小做大”模式更注重产品长期业绩和口碑,有利于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