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发行市场持续升温,自由现金流ETF和科创综指ETF成看点
AI导读:
春节假期并未影响新基金发行市场的节奏,首批自由现金流ETF开启跨年销售,节后首周发行市场依旧轰轰烈烈。35只基金角逐发行市场,科创综指ETF成为2月发行市场的一大看点。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市场如火如荼,募集份额已达846.08亿份。
在春节假期期间,新基金发行市场并未按下暂停键。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首批两只自由现金流ETF开启了跨年销售的序幕。
自由现金流ETF并非孤例,招商中证A50ETF、东方红远见精选、华安中证全指计算机指数、建信中债0-3年政金债指数等十余只产品同样选择了跨年发行。这显示出基金公司对市场机遇的敏锐捕捉和对投资者需求的积极回应。
春节后的第一周,基金发行市场依旧火爆。鹏扬中证A500指数增强、华安众利120天持有等10只基金密集开售,安信均衡增长、汇添富弘达回报等2只基金也确定了2月的发行时间。加上春节前已经开启跨年销售的基金,以基金认购日计算,当前共有35只基金在发行市场中激烈角逐。
此外,华泰柏瑞科创综指ETF、汇添富科创综指ETF以及富国科创综合价格指数ETF也在春节前后发布了发售公告,预示着这些基金即将开启募集。按照惯例,发售公告披露后,基金将进入正式的募集阶段。
新基金发行市场持续升温,35只基金争抢2月首周市场份额
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即便是春节假期,公司也没有停止对募集产品的宣传。他们瞄准了打工人手里的年终奖,期望在新春之后的发行市场中取得佳绩。春节后首个交易日,新基金发行宣传推文与海报满天飞,各家基金公司都卯足了劲力争“开门红”。
在2月的首周,尽管只有3个工作日,但仍有10只基金开启了发行,2只基金公告了发行时间。从基金类型来看,权益类基金占据主导地位,“固收+”以及债券型基金紧随其后。
具体来看,权益类基金包括鹏扬中证A500指增、东方低碳经济、华商恒鑫回报、鹏华上证科创板200ETF以及华宝创业板人工智能联接等5只;在“固收+”方面,则有建信丰融、华安众利120天持有等2只产品;债基方面,长债是主流,鹏华添和30天持有、万家鑫明2只债基备受关注;此外,还有富国盈和臻选3个月持有、华宝稳健优选三个月持有两只偏债FOF基金。
当前正在发行的基金中,最为吸金的无疑是两只自由现金流ETF。其中,国泰基金旗下自由现金流ETF于1月27日正式发售,结募时间为2月14日,发行上限为50亿元。而华夏自由现金流ETF则于1月24日上线开售,发行至2月14日,募集上限高达80亿元。这两只基金作为首批自由现金流主题ETF,通过聚焦具有更高盈利质量的“现金奶牛”,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兼具防御属性与收益回报的资产配置新工具。
展望未来,科创综指ETF无疑是2月发行市场的一大看点。截至2月6日,华泰柏瑞科创综指ETF、汇添富科创综指ETF以及富国科创综合价格指数ETF等基金已经发布了发售公告。首批12只科创综指ETF在1月22日集体获批,虽然是否会统一发行节奏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2月将迎来科创综指ETF的密集发售。
此外,还有6家公募上报了第二批科创综指ETF产品。按照监管新规,股票ETF原则上最快5个工作日即可完成批复,因此第二批上报的产品或将很快拿到批文。
值得注意的是,在开门红基金的发行上,多家基金公司的权益部门负责人亲自掌舵。例如,节后首个交易日开售的东方低碳经济拟任基金经理为李瑞,他同时也是东方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海富通远见回报的拟任基金经理则是海富通基金总经理助理兼公募权益投资部总监周雪军。
新基金发行市场势头强劲,年内募集份额已达846.08亿份
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市场如火如荼。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来对比,今年新基金发行市场相当亮眼。截至2月6日,新基金发行规模已达到846.08亿份。其中,1月募集总额为832.64亿份,相较于去年同期的563.14亿份,同比增加近50%。
在具体发行类别上,今年1月债基占据主流地位,合计发行份额为469.76亿份,占比达到46.42%,平均发行份额为24.72亿份。而“固收+”产品在1月的发行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此外,股票型基金发行了250.48亿份,占比为30.08%;以主动为主的混合型基金发行了仅32.7亿份,占比不足4%。值得注意的是,REITs的发行在今年1月尤为亮眼,募集倍数连创新高。例如,国泰君安济南能源供热REIT发售吸金规模高达1292.93亿元,是其首发募集规模的86.43倍,创下了公募REITs公众认购的两项历史纪录。
展望今年的新基金发行市场,指数产品依然是各家基金公司布局的重点。业内指出,证监会印发的《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将成为基金公司布局的指挥棒。在持续加强优质指数供给、不断丰富指数产品体系、加快优化指数化投资生态的监管导向之下,今年策略指数ETF、实物申赎模式跨市场债券ETF等创新产品值得期待。此外,REITs、“固收+”等产品也依然是今年的重点。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