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临近年末,各大基金公司加入规模冲刺行列,指数型基金成为新发主流,基金公司态度转变,更注重规模质量而非增量,ETF和固收产品成为核心战场。

临近年末,各大基金公司纷纷加入规模冲刺的行列,行业内的竞争愈发激烈。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12月以来已有96只基金发行,创下下半年以来的月度新高,尚有30只基金等待发行。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基金公司在年末密集推出新品,其中永赢基金本月已发行4只产品,中欧、华安、博时、富国等基金公司也均有不俗表现,分别新发3只基金。此外,这些公司还有额外产品正在等待发行。

从产品类型来看,指数型基金成为新发产品的主流,涵盖了中证A500、上证180、上证科创板200、沪深300等宽基ETF,以及红利、人工智能、消费电子、芯片、汽车等热门主题ETF。同时,主动权益类基金(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发行数量也有所增加,达到25只;而债券型基金虽然发行力度有所减弱,但仍保持了近15只产品的发行。

华南某大型基金公司的产品经理指出,今年权益基金,特别是股票指数基金,已成为吸引增量资金的主要力量。11月成立的98只基金共募集了1474.16亿元,其中股票指数基金募集规模超过1000亿元,占比超过七成。此外,基金公司还推出了浮动利率债券基金、信用债基金等创新产品。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基金发行冲刺战具有显著特点,固收产品和ETF成为核心战场,这反映了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变化,更加追求稳健收益和资产配置效率。

面对年末的规模冲刺,基金公司的态度和策略也在发生转变,从单纯追求规模增量转向更加注重规模质量。这一转变源于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的推动,促使基金公司提升投资研究和资产管理能力,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表示,当前公募更注重负债端的管理能力,提升含权产品的占比,改善投资者结构,引导更多稳定资金入市。同时,公募对规模冲刺的认知也在发生显著变化,从注重规模数字增长转向重视产品质量与投资者适配性,产品设计更加贴近市场调研结果和投资者需求,营销时更注重风险揭示。

孙珩认为,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监管要求趋严、投资者更加理性以及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只有适应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才能在竞争中立足。基金公司正在从短期冲刺向长期布局转变,重点布局ETF和固收类产品,培育业务增长点。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