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理财试水自建估值模型,引发争议。自建估值可以减少净值波动,提升客户投资体验,但也可能形成灰色地带。低利率时代,理财公司应加强投研能力,提升投资研究水平。

  近期,银行理财行业在自建估值模型方面进行了尝试,此举引发了广泛争议。

  支持者认为,自建估值有助于减少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进而提升客户的投资体验。然而,反对者则担忧,在行业规则尚未统一的情况下,自建模型可能会滋生灰色地带,成为变相调节产品收益的工具,这与监管部门推动净值化转型、打破刚性兑付的初衷背道而驰。

  理财产品估值问题为何频繁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自建估值模型又具有多大的可行性?

  估值作为价格发现的重要手段,对于债券、非标资产等交易价格的确定至关重要。资管产品通常采用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两种估值方式。市值法强调随行就市,适用于净值型产品,如公募基金,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收益根据实际投资情况而定。而摊余成本法则以其稳定收益的优势受到银行理财公司的青睐,但这种方式可能导致理财产品无法真实反映风险,即便收益亏损,也可能得到银行的“补偿”。

  自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行业打破了刚性兑付,实现了净值化转型,理财产品开始采用市值法。然而,理财客户对于确定性收益的追求并未完全改变。为了维持相对稳健的收益,银行理财公司配置了大量高流动性债券资产。债市一旦遭遇大幅调整,理财产品净值就会大幅波动,可能引发投资者集中赎回,带来流动性风险。因此,理财公司在估值方式上“做文章”,以平滑收益,埋下了风险的种子。

  2022年四季度,债市波动引发理财赎回的链式负反馈效应。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银行理财公司采用了融合“摊余成本法+市值法”的混合估值法,以减少净值波动。这一事件也让业内首次关注到第三方机构债券估值技术的公允性问题。当时,第三方机构估值技术被指放大债市波动,引发债市“踩踏”等风险。如何建立更真实、更贴近市场的债券估值体系,成为市场参与各方以及监管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

  202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估值业务管理办法》,鼓励用户加强内部估值体系和质量建设,选择多家估值机构的产品进行交叉验证,以防范单一估值产品错漏或终止的风险。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自建估值对于理财公司而言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以减少净值波动、提升客户投资体验,还能规避依赖外部单一估值源的风险。然而,如果行业规则不统一,各家理财公司按照自行理解来建模,可能会形成灰色地带,成为另一种平滑收益的机制。

  在低利率时代,理财产品保持低波稳健的难度日益加大。与其依赖债券牛市、在估值法上寻求腾挪空间等“讨巧式”做法,理财公司更应注重加强投研能力、提升投资研究水平,这更符合市场趋势以及资管新规的意图。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