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银行客户经理诈骗客户巨额资金的案件频发,涉及诈骗金额巨大,持续时间长。这些案件暴露出银行内控管理漏洞和客户信任被利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两起典型案例,并提醒读者如何识别骗局,防范金融诈骗。

  这里是《21理财私房课》!

  近期,银行客户经理诈骗客户巨额资金的案件频发,令人震惊。一起案件涉及7年诈骗28人超千万元,另一案件则是金牌客户经理长达13年诈骗31位客户1.6亿元。这些案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诈骗手段?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案例一:存定期、买理财钱却转进了银行客户经理私人账户

  据北京海淀检察院披露,银行理财经理彭某在上门服务时,以业务需要为由诱骗客户输入密码,将客户本欲办理的定期存款、银行理财等业务,暗中转为转账业务,将资金转入自己账户。

  案例二:号称内部高收益理财竟是庞氏骗局

  另一案件更为复杂,光大银行一支行客户经理席某虚构“银行内部高收益保本理财产品”,诱骗客户购买,并通过大额取现、POS机等方式将客户资金转入自己账户,诈骗金额高达1.6亿元,持续13年之久。

  席某利用银行网点实施诈骗,让客户签署假理财产品协议书,并私刻公章盖章,骗取客户信任,受害者多为老年人。

  分析&提示:

  这两起案件中,客户经理利用客户信任,将客户业务偷偷换成其他业务,骗取客户资金。这也暴露出银行内控管理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客户经理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金融诈骗案件频发。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2年,全国法院审结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中,诈骗罪占比高达17.08%。

  如何识别骗局?《21理财私房课》提醒你:

  首先,办理业务时要自己操作,不要轻信客户经理,更不能泄露密码。

  其次,警惕保本、保收益、高收益的承诺,这些都是骗子的常用手段。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可通过中国理财网或银行客服电话验证产品真实性。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