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基准债券收益率的持续下滑,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也在不断走低。当前,新发开放式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已跌至2.04%,逼近2%的临界点。业内人士建议开展多资产、多策略投资,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导读】新发开放式理财产品,平均业绩基准险守2%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张玲

随着基准债券收益率的持续下滑,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也在不断走低。当前,新发开放式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已跌至2.04%,逼近2%的临界点;同时,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业绩基准也已降至2.59%,下滑趋势更加明显。

业绩比较基准逼近2%大关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截至4月20日当周,共新发624款理财产品,其中208款为开放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04%,环比下跌0.04个百分点;416款为封闭式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2.59%,环比下跌0.06个百分点。

从长期趋势来看,2023年以来,随着债券收益率的不断降低,新发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也在不断下滑。开放式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从4.01%降至2.04%,下滑近2个百分点;封闭式产品的平均业绩基准则从3.84%降至2.59%,下滑超过1个百分点。

国联民生证券基金研究联席首席分析师张菁指出,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持续下滑,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资产端,目前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1.66%,一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1.45%,在债券收益率下行的环境下,实现高回报率变得更加困难。在负债端,理财公司为适应市场变化,通过调整业绩比较基准来降低投资者预期。

张菁还表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适时降准降息”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推动债券票息收益走低。同时,考虑到银行理财产品运作需扣除约30个BP的综合费率,未来新发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有望进一步降低。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不断走低,将带来两大影响。一是银行理财投资端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螺蛳壳里做道场”或将成为常态;二是银行理财相较于其他产品的吸引力下降,未来规模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指出,银行理财的业绩比较基准是由底层资产收益情况决定的。在长期利率下行的趋势下,债券、现金等投资标的的收益中枢持续下移,直接影响了业绩基准的水平。同时,监管部门也在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禁止通过“平滑估值”等手段人为干预收益波动,要求业绩基准真实反映市场波动。

数据显示,开放式和封闭式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差距持续扩大,从一年前的32个BP扩大到现在的55个BP。

张菁分析称,存续开放式理财产品中约45%为日开型,封闭式理财产品中约60%为1至3年期产品。日开型产品竞争激烈,同质化程度较高,业绩基准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而封闭式产品在存续期内封闭运作,其业绩基准更能反映投资管理人的能力和信心。虽然两类产品的基准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但幅度相对有限。

王铁牛也认为,今年债券收益率经历了较大波动,开放式产品因久期敏感而更快反映利率上行,基准下行幅度更大;封闭式产品因锁定期限而相对基准的调整存在时滞。此外,由于开放式理财产品需要预留流动性以应对赎回,其投资久期相对较短、杠杆率较低,导致收益空间受到压缩;而封闭式产品因资金稳定性较高,可以拉长久期或配置非标资产,从而维持较高的基准。

“如果未来市场利率下行速率放缓,开放式和封闭式理财产品的业绩基准可能会同步下调,差距有可能会收窄;而如果未来市场利率继续加速下行,则可能导致两类产品的业绩基准偏差进一步扩大。”王铁牛表示。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成趋势

在预期收益率不断降低的背景下,业内人士建议开展多资产、多策略投资,从投资者需求出发设计理财产品,并加强投资者教育,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张菁表示,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端需要不断优化多元资产配置,丰富理财产品获取收益的来源;在策略开发上,应注重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投资策略,在追求收益的同时注重回撤管理,控制好产品的净值波动;在产品设计方面,要真正站在投资者视角,设计具有场景功能、普惠性的理财产品,以满足广大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也认为,为应对预期收益率的不断降低,进行多资产、多策略的投资是必由之路。但这需要理财公司管理层真正践行“知行合一”,提升对理财产品短期收益波动的容忍度,为做好中长期投资和打造投研能力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同时,投研人员也应放弃一些“另类”的资产和策略,将精力投入到研究市场、精选策略上来。

王铁牛认为,在供给端,可以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引导下挖掘机会,如在养老理财、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推出专项理财产品;在需求端,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为客户进行更精准的分析和画像,提供与客户风险特征更匹配的理财产品。

张菁指出,当前的投资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过去那种波动极低且收益稳健的产品业态已经不复存在。投资者需要平衡好投资流动性、收益和风险的关系,根据资金的不同用途做好风险适配管理。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