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信用卡业务正经历降温,消费贷成为银行新增长点。尽管消费贷发展良好,但银行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业务收缩、不良率攀升等。银行需加强风险管理,消费者应理性选择贷款产品。

  曾经在银行零售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信用卡业务,正经历一场“降温”。与此同时,消费贷异军突起,成为银行寻求零售业务增长的新突破口。尽管消费贷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银行零售业务在转型过程中依然面临多重挑战。

  A

  信用卡业务遇冷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99.13亿张,同比增长1.29%。其中,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下降至7.27亿张,同比降幅达5.14%。

  从各银行年报数据来看,信用卡业务收缩态势显著。某国有大行年报显示,其境内信用卡在册卡量同比下降11.66%,累计消费额也大幅下降12.81%。另一大行的年报同样显示,全年信用卡消费金额下滑16.57%。

  此外,信用卡业务不良率攀升,迫使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数据,2024年全年,不良贷款挂牌转让总额增至2861.9亿元,增幅高达80.2%,其中批量个人业务成交占比七成。

  为应对双重压力,多家银行近两年来密集关停信用卡中心,并缩减信用卡权益。

  B

  消费贷成新增长点

  信用卡业务降温之际,消费贷成为银行的新增长点。中央近期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政策调整也放宽了消费贷的额度和期限。

  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贷相较于信用卡业务,运营成本更低,对银行收入贡献更为直接。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

  C

  消费贷利率调整与风险管理

  尽管消费贷业务蓬勃发展,但银行在零售业务转型中仍面临挑战。为争夺客户,银行纷纷降低利率并提高额度,导致利润空间压缩。同时,过度竞争可能引发风险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称多家银行已接到总行通知,自4月起将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上调至不低于3%。记者查询某银行APP发现,其个人贷款类产品年利率已重返3%。

  分析人士建议,银行应进一步挖掘市场需求,推出更多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贷产品,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消费者在选择贷款产品时也应保持理性,比较不同机构的利率、审批速度及额度,并确保贷款资金用于合同约定用途,避免过度借贷。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