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方案出炉,应对老龄化挑战
AI导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深入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险体系面临挑战,个人养老金制度成为焦点。金融机构推出创新养老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深入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加大对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这一举措旨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和中国式老龄化的能力与质效。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占比达到22%,养老保险体系正面临严峻挑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郭树清表示,我国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保障有力的养老保险体系,但仍存在明显的群体、地区和城乡差异,亟需通过制度改革缩小差距。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近11亿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7000多万人,资金积累超过5.7万亿元,第三支柱商业养老金融产品总规模约8万亿元。
郭树清建议,未来几年应大幅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养老收入差距,并推进养老保险“扩面提质”,完善相关政策,实现更广泛的覆盖。同时,金融赋能养老的创新模式也在不断发展,保险公司推出“保险+康养”服务,商业银行推出多样化的养老理财产品和养老储蓄计划。
业内人士指出,养老金融发展不仅需要稳健的制度保障,还应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养老资金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金融产品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进行养老储备规划。
近年来,我国养老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数量激增。然而,在实际推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账户空置率较高、资金未得到有效投资等。因此,提高养老金融产品适配性成为金融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强调,年轻人需对未来养老做好预期与规划,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补贴等措施鼓励年轻人参与个人养老金建设。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加大创新力度,开展差异化产品设计,满足投资者个性化需求。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老龄人口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凸显。社会各界正积极探索丰富养老服务供给,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目前,养老服务正逐渐向多元化、全方位服务转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逐渐受到欢迎。
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难题,民政部部长陆治原表示,将大力推进养老服务向社区延伸,构建“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提升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供给。泰康之家等养老机构也在多地推行“养联体”模式,通过建设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提升养老服务的精准性和响应效率。
面对持续加深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养老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深化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整合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三者的优势,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服务的精准供给,打造真正可持续的养老服务生态体系。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