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促消费政策下,银行降低消费贷利率吸引客户,但消费贷与房贷利率倒挂引发套利担忧。专家指出,尽管存在套利空间,但面临多重限制。银行需加强贷款用途管控,消费者应量力而行,避免违规使用贷款。

  在促消费、扩内需的政策背景下,银行正通过降低利率、提高额度等方式加码消费金融业务。目前,部分银行推出的消费贷利率已低至2.5%,与当前平均3.3%的房贷利率形成显著利差,这一利差也引发市场对套利行为的担忧。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套利空间理论上存在,但实际操作中面临多重限制,消费者与银行均需严守合规底线。

  消费贷与房贷利率“倒挂”

  今年以来,消费贷利率持续走低。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降7BP,同比下降28BP。目前大部分银行的消费贷利率都已经低于3%,个别银行的消费贷利率甚至下探至2.5%左右,与房贷利率形成鲜明对比。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认为,受存款利率降低等因素影响,银行资金成本有所下降,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具有基础。同时,部分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以低利率吸引客户,属于“薄利多销”策略。

  相比之下,首套房贷平均利率约为3.3%,二套房利率则普遍在3.8%以上,使得“消费贷置换房贷”看似有利可图。但专家指出,消费贷资金明确禁止流入楼市,一旦违规,银行可能要求提前偿还,且消费贷期限短,房贷期限长,套利操作实则面临诸多限制。

  银行需加强贷款用途管控

  面对消费贷与房贷利差,银行需加强贷款用途管控。董希淼分析,消费贷利率过低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如加重个人债务负担,或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他建议,消费者应量力而行,合理申请消费贷款,将债务控制在合理水平。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指出,房贷利率下降压缩了套利空间,市场上类似操作减少。他强调,两类贷款均有严格监管,违规使用将引发严重后果。银行应利用大数据和金融科技手段,实时监测贷款资金流向,阻止资金违规挪用。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鼓励银行保持贷款利率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同时,消费者应警惕贷款机构诱导推销,避免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以免因违规使用导致信用污点。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