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消费贷成为市场热议话题,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宣布提高个人消费贷产品额度并延长贷款期限。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消费贷利率不断下探,但专家指出需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提振消费需发挥政策合力,扩大有效消费需求,支持增加高端消费供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婧北京报道

  近日,消费贷成为市场热议话题,尤其是百万额度产品频现。3月28日,浦发银行宣布,将个人消费贷产品“浦闪贷”额度提升至100万元,支持纯信用、循环使用、快速审批,覆盖家电换新、装修、购车、旅游等多元场景。同时,对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自主支付金额上限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贷款期限也从5年延长至7年。

  这是个人消费贷产品新一轮调整中的缩影。在政策利好下,多家银行积极推广旗下消费贷产品,利率不断下探。例如,中国银行“随心智贷”授信额度提升至50万元,贷款期限延长至5年;工商银行“融e借”贷款期限提升至7年,最高额度30万元;招商银行“闪电贷”期限同样延长至7年,并推出2.58%的年利率优惠券。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降7BP,同比下降28BP。这也意味着,部分银行的消费贷利率已低于房贷利率。央行数据显示,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对此,专家表示,消费贷利率虽有下降空间,但已接近成本底线,未来大幅下调可能性较小。

  权威人士指出,银行发力消费贷需基于有效消费需求,考虑客户还款能力,不宜过度内卷。银行应加强定价能力,拓展增量客户,保持合理的净息差和利润空间。金融支持消费需注重可持续发展。

  政策红利助力消费贷

  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及金融监管总局相关通知的发布,消费贷市场迎来政策红利。方案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并给予财政贴息。同时,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金额上限和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均有所提高。

  对于这一政策,多名上市银行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这将有利于促进相关领域的信贷需求增长,为银行加大信贷投放、推进结构优化创造有利条件。

  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表示,这对以零售为主的平安银行意义重大,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零售信贷场景扩大,财富管理将面临新的机遇,同时该行还需加快风控体系升级,以应对更激烈的行业竞争和风险管理挑战。

  平衡发展与风险

  面对消费贷市场的快速发展,多名银行业人士表示,金融机构需加强风险管理,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负责人指出,消费贷利率下探将进一步挤压商业银行盈利空间,增加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认为,随着消费贷市场扩展,监管部门对合规性要求越来越严格。银行需加强风险控制和贷后管理,采取合理定价策略,确保盈利可持续性。同时,要做好风险评估和合规工作,确保客户信息安全。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建议,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资质的审核,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通过差异化定价和隐形门槛筛选优质客户,降低违约风险。

  发挥政策合力提振消费

  权威人士表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是长期系统性工程,需发挥政策合力。消费金融需依赖真实消费需求,同时银行消费贷产品应注重拓展增量客户。通过细分市场、差别化定价挖掘潜在增量客户,进一步扩大消费贷款覆盖面。

  此外,金融支持促消费也需在供给端适度发力,积极支持线上消费、养老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服务消费领域发展,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和配套消费金融产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