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个人养老金开户广告席卷,但缴存比例仅占30%左右。税收递延模式对高收入群体利好,但对低税率者可能变“养老税”。资金流动性限制也是障碍。如何增强吸引力引发热议,业内人士提出多项建议。

  最近两年,个人养老金开户广告席卷手机银行与银行网点,各种福利优惠让人目不暇接。为薅羊毛,许多人开通了账户,但你是否真正往里存了钱呢?

  据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底,个人养老金试点两年间,36个城市(地区)超7200万人开立了账户,但实际缴存比例仅占30%左右。这种“开户热、缴存冷”现象,揭示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尴尬现实:多数人仅为薅羊毛。

  个人养老金问题何在?当前采取“税收递延”模式,对高收入群体利好显著,但对低税率或免税的“打工人”则可能变成“养老税”。据统计,七成人员无需缴纳个税,缴存养老金对他们而言可能“亏钱”。

  此外,1.2万元额度上限也难解“打工人”养老焦虑。年收入20万以上者,30年累计缴存算上收益也仅约60万元,远不足养老。因此,无论高收入还是低税率人群,缴存养老金吸引力均不足。

  资金流动性限制也是一大障碍。一旦缴存,除非特殊情况,只能在退休后领取,对现金流有需求的“打工人”望而却步。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如何增强吸引力引发热议。业内人士建议引入灵活支取制度、根据提取场景分类设定税率、创新开发更多养老金融产品等。

  对于普通“打工人”而言,3%税率是最大门槛。若领取时直接免征,让中低收入者“零成本入场”,或能推动个人养老金向普惠工具转变。

  提高额度上限,让“多存多得”成为可能,也是好方法。如将缴存额度上限与社平工资挂钩,根据收入、家庭情况、区域差异设定额度。

  若个人养老金制度调整税率、提高额度、增加灵活性,你会参与吗?会为怎样的养老金“买单”?

(文章来源:理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