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已构建“一基金、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但仍需通过扩大规模、提升投资收益等方式增强养老保障能力。戴相龙在2025中国养老产业论坛上提出,应适时改进养老金制度设计,坚持长期投资理念,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深度老龄化社会。


中国已构建“一基金、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深度老龄化社会,仍需通过扩大规模、提升投资收益等方式,增强养老保障能力。在4月24日的2025中国养老产业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理事长戴相龙分享了他对养老金问题的深度思考。

戴相龙认为,扩大养老金规模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目前,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有必要适时改进制度设计,如对个人养老金实施大幅度免税政策,并允许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在投资收益方面,中国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率可达3%~4%,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其中社保基金60%的投资回报来自股票。因此,应继续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的理念,以获得更高的稳定收益。

扩大“一基金、三支柱”养老金规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预计到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将增至3.9亿。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戴相龙强调,必须要有足够的养老金来保证退休人群的生活水平。中国已建立的“一基金、三支柱”养老金体系虽已具备一定规模,但仍需不断扩大。

“一基金”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支出等社会保障支出补助。而“三支柱”则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截至2024年末,我国“一基金、三支柱”养老金余额为19.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3.1%。未来10年,保守估计年均增长11.4%,到2035年余额或可达66万亿元。

戴相龙指出,要不断增加养老金规模,提高养老保障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多渠道扩大全国社保基金规模,落实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举措;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水平;加强企业年金覆盖,允许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保险。

在第三支柱养老金保险方面,戴相龙建议,如果个人养老金试点效果不佳,可考虑改进制度设计,如大幅度提高免税额度,将50~60岁人群养老金免税上限提高至每年2.4万元等。

资本市场助力养老金保值增值

养老金的筹集和保值是两大难题。有人认为储备养老金面临亏损风险,不如现收现付。但戴相龙研究发现,中国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率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这得益于中国物价稳定和投资产品的合理配置。

数据显示,2000~2023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7.3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委托全国社保理事会管理的回报率为5.06%;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投资回报率也分别达到了6.26%和4.3%。戴相龙建议,应提高养老金投资的集中度,将更多基本养老保险委托全国社保理事会管理;同时,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的理念;并做好基本养老金收支的精算工作。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SEO关键词:养老金体系, 老龄化社会, 养老金投资收益, 个人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