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AI使用规范出台,引导学生合理利用AI辅助学习
AI导读:
上海交通大学发布AI使用最新规范,明确学生应坚持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价值定位。多位高校教师就AI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发表了看法,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性原则的重要性,提出让AI成为学生的“磨刀石”而非“替代者”。
人工智能的爆火已蔓延至高校,学生利用AI工具完成作业和撰写论文的情况愈发普遍。面对这一趋势,上海交通大学最近发布了AI使用最新规范,明确学生应坚持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定位,并要求教师有效治理价值失范现象。这一举措反映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大势所趋,但同时也带来了防范跑偏的新挑战。我们与12位高校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康秋洁指出,AI工具对教学和科研的帮助得到了广泛提倡和鼓励。她观察到,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应用AI工具时表现出差异化特征,校方正在构建全过程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讲师方格格强调,学术研究应恪守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将AI作为辅助工具,但核心观点必须经过自主思考与论证。她认为,过度依赖AI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惰性。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院副研究员、讲师高泽峰认为,AI工具是双刃剑,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科研兴趣,但也存在过度依赖的风险。他建议教师应及时干预,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宇彪表示,论文写作必须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AI代写情况在他的学生中并不普遍,但他也警示了AI代写可能导致的学术生命力萎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建议,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制定AI使用的底线或界限,鼓励学生利用AI辅助写作,但不能替代思考本身。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强调,思考才是最核心的能力,AI生成的‘幻觉’式内容可能存在虚假信息,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技术辅助而非技术替代的学术价值观。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人文素质课程特任教师、副教授刘一鸥指出,关键是要让学生思考人能做什么,AI不能取代人的部分是什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叶堂林提出,教育改革应转向培养区别于机器的人的能力,拥抱AI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规范。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系助理教师罗林警示,学习阶段滥用AI意味着很多学生将不再主动思考,AI生成的文字虽然看似逻辑严密,但深入阅读后会发现内容空洞。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要借力AI而非依赖AI,过度依赖AI的人会进一步丧失其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教师李星宇鼓励学生在对专业知识有足够认识的前提下大胆尝试AI使用,认为AI在梳理复杂内容的逻辑上更有效率。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构建新的学术伦理框架,让技术进步与学术诚信形成良性共振,让AI成为学生的“磨刀石”而非“替代者”。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