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允许国资创投单项目最高亏损100%,激发市场活力
AI导读:
广州开发区发布《实施细则》,允许国资创投单项目最高亏损100%,引发市场热议。近十年来,国资在创投市场参与度逐年攀升,但风险厌恶情绪仍存。此次政策调整旨在推动国资创投回归行业本质,激发市场活力。
近日,广州开发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发布《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直接股权投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其中明确提出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允许出现100%亏损,这一政策调整在创投市场掀起热议。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国资在创投市场的参与度逐年攀升。据IT桔子发布的《2024—2025中国新经济创投数据报告》显示,近十年来,中国新经济一级市场投资事件中,国资参与率由十年前的4.83%增至2024年的25.39%,这意味着市场上每4起融资事件中就有1起背后有国资身影。
然而,尽管政策上逐步“松绑”,国资背景资金仍普遍风险厌恶,对亏损持谨慎态度。在政策空间已然打开的背景下,国资创投为何仍显犹豫?
国资创投回归行业本质
《实施细则》明确,在受托管理机构尽职尽责的前提下,该基金允许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亏损100%,同时允许种子直投、天使直投、产业直投分别出现最高不超过各类别投资总额50%、40%和30%的亏损。
其中,100%的容亏率备受业内关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毕睿罡分析,广州开发区率先突破单个项目100%亏损容忍机制,是针对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制度创新,旨在推动国资创投回归行业本质。传统绩效考核机制迫使国资创投机构过度追求收益确定性,此次改革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
上海经邑产业数智研究院副院长沈佳庆指出,本次广州开发区的文件明确了相关细则,使政策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同时,毕睿罡也强调,允许单个项目最高亏损100%不等于国资风险投资可以随意亏损,此次考核机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改变考核维度,从对单个项目的零容错转向对投资组合的整体绩效评估。
从市场参与情况来看,国资和非国资活跃资方的参与度正在发生变化。活跃国资机构投资占比从2015年的4.83%提高到2024年的24.87%,非国资机构投资事件数量占比则相应下降。
自2024年以来,广东、四川、安徽、湖北等地纷纷探索容错免责机制,鼓励国有资本积极参与创投活动。2025年,《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提出建立健全容错机制,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在各项政策的刺激和推动下,国资创投迎来发展窗口期。各地密集成立了一批国企投资公司和创投基金,这是政策放宽的激励效应之一。”沈佳庆表示。
整体而非单个项目考核
尽管容错机制有所“松绑”,一些国资创投仍十分谨慎。一位半导体行业科技公司人士坦言,国资创投对投资失败十分敏感,担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沈佳庆分析,国资创投的障碍本质是市场化机制与国有资本管理要求的平衡问题,需通过政策松绑和机制创新双轨推进。在实际操作中,国资创投在“募投管退”全生命周期都比社会投资机构面临更多制约。
毕睿罡也指出,国资创投最主要的问题是考核机制与创投市场基本规律之间的不匹配。如果考核体系能真正转向注重投资组合的整体回报,其他环节的优化可能会自然而然发生。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母基金分会秘书长王爽认为,国资创投需要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探索构建容错机制与尽职免责制度,激励创投机构敢于进行前瞻性和高风险的投资,进一步激发创业投资市场活力。
“在对基金的考核评价中,整体考核而非单个项目考核非常重要。只要管理规范、投资稳健,就应宽容少数项目的投资失败。同时,要确保容错或容亏机制能够得到有效执行,让国资创投机构真正放开手脚。”王爽强调。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