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母基金容错机制引领投资新风尚
AI导读:
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推出高容亏率政策,创新性地将政府角色从风险共担转向风险托底,为市场化投资提供决策空间,硬科技发展获得试错机会。此举引发业界热议,但仍需面对道德风险传导、价值评估困境等挑战。
近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披露的直投细则显示,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允许出现100%亏损,此举在投资界引起热议。
业内人士认为,该举措创新性地将政府角色从风险共担转向风险托底,解决了不敢投早、不敢投小的行业难题。政府投资基金考核体系也从“算当期账”转变为“算未来账”,为市场化投资提供了更大的决策空间,硬科技产业发展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试错机会。
制度突破:三大机制助力创新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总规模为50亿元,其中30%的资金用于直接股权投资,重点扶持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直投细则明确指出,在受托管理机构尽职尽责的前提下,该基金允许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亏损100%,同时设定了不同类别投资项目的最高亏损比例。
如此高的容亏率并不多见,广州开发区表示,这一风险容忍机制为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大胆创新、勇于突破。
此外,直投细则还提出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用于弥补超出部分的亏损,这暗含了三重制度突破:建立战略亏损许可制、创设动态风险容忍机制、实施“尽职免责+容错激励”双轨制。
资本流向:硬科技领域备受青睐
政府投资基金在考核要求上的调整,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投资打开了大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种子、天使轮融资数量和金额均远超中后期融资。
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越早越香”的现象得到印证。多家机器人企业凭借技术创新获得连续投资,硬科技产业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试错空间,创新生态加速形成。
一方面,产业链垂直整合加速,如广州金控集团设立目标规模100亿元的广州未来产业基金,打造协同创新模式;另一方面,区域协同效应显现,如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带动各设区市构建区域协同大基金生态。
未来展望:仍需完善操作性指引
政府投资基金建立容错机制,正在重新定义风险投资逻辑。然而,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政府投资基金松绑后,仍需面对道德风险传导、价值评估困境、资本结构调整等挑战。
同创佳业总经理余英栋表示,政府投资基金的考核指标应从传统的财务指标转向战略价值指标,如产业链整合度、关键技术突破数据等。然而,真正推动政府投资基金容错机制落地,还需要在业绩考核、投资项目监督等方面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指引。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