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行债券发行计划揭晓,金融债成资管配置核心
AI导读:
近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公布2026年债券发行计划,规模庞大。年内商业银行已发行各类债券2.88万亿元,二永债规模约1.37万亿元。金融债成为资管机构配置核心资产,市场价值凸显。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是二永债发行主力,金融债市场稳健发展。
近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分别公告各自2026年债券发行计划,其中工商银行拟发行金融债不超过4880亿元;建设银行拟发行资本工具和非资本债务工具合计不超过7000亿元。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国有大行也分别在董事会会议上审议了未来金融债、资本工具的发行额度。这些举措无疑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债券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据公开发行数据统计,截至11月9日,年内商业银行发行的各类债券规模已达2.88万亿元,其中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规模(以下简称“二永债”)合计约1.37万亿元,与上年同期发行规模相差不大。这一数据表明,债券市场持续保持活跃,各类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
与此同时,包括银行“二永债”、TLAC债(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在内的一系列金融债正成为资管机构配置的核心资产。这些金融债以其稳定性和收益性,吸引了大量资管机构的关注和配置。
大行发债热情不减
11月7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同时公布了发行债券的相关计划。
工商银行表示,为支持业务发展、增强主动负债能力,集团口径2026年度金融债券(不含发行的具有补充资本金性质的后偿性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488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发行利率参照市场利率确定。据工行上年披露,该行2025年金融债发行计划额度为不超过4500亿元。也就是说,2026年额度上限提高约380亿元,显示出工行对债券市场的信心和期待。
建设银行也在同日披露了2026年的部分债券发行计划。建行同时披露了资本工具和TLAC债的计划额度,其中两类债券发行总额合计不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等值,资本工具不超过4500亿元人民币等值,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不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等值。这一庞大的发行计划,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
建行还在公告中解释,发行相关资本工具和TLAC债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增强资本实力,支持各项业务稳健发展。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银行自身的稳健运营,也将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事实上,近期已有多家国有大行陆续在公告中提及2026年度债券发行计划,包括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不过,这些银行的具体发行额度仍未公布,仍待股东大会通过相关额度和决议。尽管如此,市场对债券市场的期待和关注依然高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国有大行各类债券发行计划规模较大,但并非意味着银行会将相关额度全部发行完毕。银行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需求,灵活调整发行规模和节奏。
年内“二永债”已发1.37万亿元
今年以来,尽管上市银行估值持续修复,但目前市净率低于1倍的“破净”银行股仍占绝大多数。这也意味着银行可转债、定向增发股份等再融资渠道受阻,大中型银行则主要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补充资本。这一趋势在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加强。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11月9日,2025年以来国内各类银行已发行“二永债”规模合计为13677.6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规模,减少约1053亿元。其中,年内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为6523.6亿元,永续债为7154亿元。从结构上来看,年内新发二级资本债同比减少约24.9%,永续债规模则同比增长18.4%。这一数据变化反映了市场对不同类型债券的需求和偏好。
发行主体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仍是“二永债”的发行主力军。据证券时报记者测算,国有大行及股份行年内发行“二永债”规模为11120亿元,占市场总规模比例为81.3%。这一数据表明,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在债券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二永债”延续上年态势,迎来新一波赎回潮。Wind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到期的商业银行“二永债”规模达1667亿元,2025年以来至11月末合计到期规模“二永债”将达1.15万亿元。这一趋势对债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究其原因,“赎旧发新”优化成本是银行的主要动机。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一是降低资本成本,新发行同类债券的成本可能低于存量债券,可以降低资本补充成本;二是有助于稳定投资者信心。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银行的稳健运营,也将为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金融债成资管配置“压舱石”
一边是商业银行持续高涨的金融债券发行热度,另一边则是资产管理机构配置金融债的积极动力。伴随居民财富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市场规模显著高增,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资管等主流资管机构,也加大了固收类和“固收+”产品的发行力度。这些资管机构通过配置金融债,实现了资产的稳健增值。
实际上,当前包括银行“二永债”、TLAC债在内的一系列金融债已成为资管机构配置的核心资产。业内研究人士表示,当前的金融债市场,已然是非银机构投资的第一大板块,有较高的安全性,相较于利率债的票息和相较于普信债的流动性,有着更高的市场价值。这一观点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和验证。
浙商证券固收团队近日对2026年金融债发行规模进行预测,2026年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发行规模分别为7013亿元、3537亿元、2547亿元和424亿元,合计供给1.35万亿元。这一预测数据为债券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据浙商证券固收团队统计,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仓银行普通债市值占比达43.6%,银行二级债占比为28.5%,银行永续债占9.8%,银行TLAC债占2.8%。银行理财产品来看,银行永续债、二级债的占比分别高达41.7%和27.2%。已成为各类主流资管机构配置的“压舱石”核心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了规模大、流动性好的基础配置资产。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金融债在资管配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