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科创债市场蓬勃发展,规模与效能双提升
AI导读: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科创债市场在政策与市场双重推动下,实现发行规模同比增长超七成,主体结构、产品创新、二级市场活力等多维度全面升级,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9月29日,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5年度第五期绿色科技创新债券、君信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2025年度第一期智善科技创新定向资产支持证券(优先级)相继发行,标志着2025年前三季度科技创新债券(含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和科创票据,以下统称“科创债”)发行圆满落幕。作为服务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融资载体,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科创债市场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不仅实现发行规模同比增长超七成的量级增长,更在主体结构、产品创新、二级市场活力等多维度全面升级,呈现“规模扩容、结构优化、效能提升”的强劲发展态势。
新规落地促科创债发行增长
从作为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要抓手,到肩负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使命,再到朝着更适配科技创新需求的方向迭代,科创债的快速发展始终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创债有关事宜的公告,从丰富科创债产品体系和完善科创债配套支持机制等方面,对支持科创债发行提出多项重要举措。随后,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和交易商协会跟进发布细化举措,共同形成支持科创债发行的“组合拳”(以下简称“科创债新政”)。在此之后,政策红利加速向市场传导,为一级市场注入强劲增长动力。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共有1428只科创债正式发行,发行规模合计达1.58万亿元,发行数量及总规模相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3.95%和74.94%。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科创债新政出台后,科创债单月发行规模迅速攀升至3513.83亿元,6月份、7月份也都维持在2200亿元至2500亿元的高位区间。截至9月末,新政发布后的科创债发行数量及规模分别占前三季度总量的69.40%和75.13%,充分体现了政策对市场的直接提振作用,推动科创债市场快速发展。
规模快速扩张的背后是科创债市场从“量增”到“质优”的深度蜕变,在主体结构、产品创新等维度呈现出突破性变化。具体来看,发行主体实现多元拓展。新政首次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及优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纳入发行范围,打破了此前以成熟期科技企业为主的格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41家券商参与发行,规模合计达766亿元;共有29家银行参与发行,规模合计达2530亿元。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伴随新政落地,科创债发行主体进一步扩容。一方面,新增支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拓宽了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债券、股权和基金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各类型融资的能力;另一方面,新增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募集资金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扩募等,有助于带动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此外,产品创新愈发适配科技融资特性。在政策引导下,长期限债券占比持续提升,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10年期以上品种发行规模占比已达8.34%,有效匹配科技创新长周期资金需求。
科创债交易热度持续攀升
一级市场的扩容与结构优化,直接带动二级市场交易活力攀升。前三季度,投资者对科创债的配置需求持续释放,交易热度保持高位。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场科创债累计成交金额达7925.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5.53%。其中,新政落地以来,累计成交4655.37亿元,占前三季度总成交额的58.74%。二级市场活力的攀升离不开市场端工具创新的“破局”与制度端机制优化的“托底”。一方面,标准化投资工具的推出为各类投资者参与科创债市场打开了便捷通道。今年7月份,首批10只科创债ETF正式获批发行,首募规模合计约300亿元。后续规模扩张更为迅猛,截至目前,首批产品总规模已突破1357.71亿元,9只产品跻身“百亿元俱乐部”。而第二批14只科创债ETF同样“一日售罄”,合计募资近408亿元,推动全市场科创债ETF总规模突破2400亿元。另一方面,交易机制的优化从制度层面为二级市场“提质增效”。例如,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同步将首批科创债ETF纳入质押式协议回购标的,且上浮质押折扣系数5个至10个百分点,显著提升债券流动性溢价。不难看出,从一级市场的供给扩容到二级市场的效率提升,科创债市场正形成“发行—交易—再融资”的闭环生态。一方面,一级市场通过主体多元、产品创新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二级市场借助工具革新、机制优化进一步激活交易活力,两者相互赋能、双向联动,既让融资端企业获得稳定资金支持,也让投资端机构找到风险适配、收益可观的配置标的。
展望未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市场生态不断完善,未来科创债市场将在三方面实现更深层次突破:主体覆盖上,除金融机构、成熟期科技企业外,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初创期硬科技企业或借增信工具创新纳入发行阵营,推动资金精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产品创新上,将向细分领域延伸,除现有“科创+”模式外,针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赛道的定制化产品或加速涌现,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一二级市场联动上,伴随科创债ETF规模扩容、做市商机制完善及长期资金入场,二级市场流动性有望量级提升,反哺一级市场发行效率,形成“融资便利化—投资多元化—市场规模化”的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