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转债“退出潮”进入高峰,齐鲁转债等5只转债提前赎回,7只银行转债将退出市场,存续规模缩水超900亿。银行转债退出引发机构配置替代需求,公用事业、国央企转债成替代方向。

转债的“退出潮”进入新一轮高峰。齐鲁转债公告强赎后,今年已有5只转债确定提前赎回,叠加自然到期和转股,今年将有7只银行转债退出市场,存续规模缩水900多亿元,银行转债的大量退出引发机构配置替代需求。业内认为,公募持券规模可能阶段性下滑,公用事业、国央企转债是替代方向。齐鲁银行7月5日公告触发“齐鲁转债”有条件赎回条款,决定行使提前赎回权。齐鲁转债发行于2022年12月,原定于2028年12月到期,初始发行规模80亿元。截至今年6月30日,尚未转股的“齐鲁转债”金额为53.39亿元。杭银转债今日摘牌,南银转债7月14日迎来最后交易日。数据显示,今年之前被执行强赎的银行转债总共只有7只。业内分析,强赎触发的关键是正股股价的持续走强,去年9月以来银行板块表现较好,掀起又一轮银行转债强赎潮。考虑到银行股表现较好,相关转债的转股热情高涨,年内实际减少的转债余额规模不止900多亿元。国海证券固收首席靳毅指出,银行转债正经历显著的供给收缩进程,近期转债的强赎事件密集,进一步加速了这一收缩趋势。银行转债因其规模较大、价格波动较小,是机构转债持仓中重要的底仓品种,投资者已开始着手寻找银行转债的替代品。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的团队复盘历史,公募持券规模大幅下滑主因缺乏替代性大额高资质品种。靳毅认为,银行转债的持续减少会触发配置替代需求,具体替代方向包括公用事业类红利股转债、其他价格较低的银行转债,以及国央企转债。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