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债收储土地规模爆发式增长,激活存量土地资源
AI导读:
二季度以来,地方发布的拟用专项债收储土地规模显著增长,城投企业成为土地回收主力。专项债收储已成为本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是严控土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提升土地质量的关键举措。
5月17日,记者了解到,今年二季度以来,地方发布的拟用专项债收储土地规模显著增长,呈现爆发态势。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统计,4月份地方公告的拟用专项债收储土地面积已达7198公顷,涉及金额高达1730亿元,无论是面积还是金额,均已超出一季度总量。截至5月13日,全国范围内已有171个城市发布专项债收储土地计划,累计收储金额攀升至3918亿元,明确涉及的收储宅地规模达到6565公顷。
从企业类型来看,城投企业在土地回收中占据主导地位,收购面积占比高达70%,平均收储价格为3506万元/公顷;央国企占比12%,尽管数量不多,但平均收储价格最高,达到3998万元/公顷;民企占比则为17%,平均收储价格为3352万元/公顷。从城市等级来看,一二线城市民企土地收储占比(21%)略高于其他等级城市,这反映了市场开放度和企业参与度的区域差异。
从各城市收储规模来看,有13个城市拟收储规模超过100公顷,其中包括4个二线城市:郑州、昆明、西安、天津。郑州以273公顷的拟收储规模位居首位,成为一二线城市中唯一因土地收储改善广义库存超过1年的城市。西安则是拟收购总价最高的城市,合计公布金额达125.6亿元。此外,西安收储土地的平均地价高达9100万元/公顷,位居13个城市之首。
从宅地收储清单来看,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三四线城市拟收储面积占比高达84%,合计5437公顷,收购总价占比也达到74%,合计1659亿元。
对于三四线城市收储占比较高的现象,克而瑞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总监马千里分析指出,相对于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在本轮调整中面临更大的需求端波动,且更多地块由城投托底拿地。由于财务测算无法满足开工条件,大量宅地成为潜在库存。为加快达成新的供求平衡,土地收储成为这些地块的唯一出路。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专项债收储已成为本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是严控土地增量、盘活土地存量、提升土地质量的关键举措。
严跃进进一步指出,专项债在激活存量土地资源方面将持续发挥作用。一方面,专项债直接盘活了闲置低效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有效化解了与土地关联的隐性债务等金融风险。此外,通过优化土地供给结构,促进了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这种操作模式既处置了存量资产,又防范了系统性风险,为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