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证监会发布科技创新债券公告,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公告,旨在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公告提出多项举措,包括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完善配套支持机制等。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重要公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公告〔2025〕8号),旨在落实会议精神,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
公告从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和完善配套支持机制两方面入手,提出多项举措。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涵盖公司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发行人可灵活设置债券条款,鼓励发行长期限债券,匹配科技创新领域资金使用特点。优化债券发行管理,简化信息披露,创新信用评级体系,完善风险分散分担机制,并将科技创新债券纳入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服务质效评估。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正积极准备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相关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完善相关制度安排。目前市场响应积极,有近100家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
为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在“科技板”发行长期限债券,人民银行会同证监会创设了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购买科技创新债券,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共同分担风险,降低融资成本。
公告还明确了科技创新债券的发行主体和募集资金使用范围,简化了信息披露安排,提升了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完善了配套支持机制,打造良好的市场生态,包括健全融资审核“绿色通道”、鼓励创新设计债券条款、优化交易机制安排等。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也发布通知,全额减免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内成员以科技创新债券为标的的现券买卖交易手续费,减免期为2025年至2027年。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也发布通知,进一步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服务新质生产力。
这些政策举措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的融资渠道,激发市场活力和信心,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推动私募股权融资市场与股票发行交易市场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公告〔2025〕第8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现就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
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等三类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投融资。
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聚焦主责主业,依法运用募集资金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
科技型企业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用于产品设计、研发投入、项目建设、运营、并购等。
股权投资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扩募等。
发行人可灵活选择发行方式和融资期限,创新设置债券条款,匹配资金使用特点及融资需求。
二、完善科技创新债券配套支持机制,为科技创新债券融资提供便利
优化科技创新债券发行管理流程,提升融资效率,支持发行人灵活分期发行。简化信息披露规则,金融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可采用余额管理方式。
创新信用评级体系,信用评级机构可根据特点,打破传统评级思路,设计专门的评级方法和符号。
建立专项承销评价体系和做市机制,提高科技创新债券承销、做市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鼓励投资科技创新债券,创设科技创新债券指数及相关产品。
完善风险分散分担机制,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和投资交易。
有条件的地方可提供支持措施,如风险补偿基金、贴息、政府性融资担保等。
加强事中事后管理,确保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发展。
相关市场基础设施机构可为科技创新债券提供专门服务,适当减免费用。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减免科技创新债券相关交易手续费
为落实政策精神,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决定全额减免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内成员以科技创新债券为标的的交易手续费。

三大交易所:进一步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服务新质生产力
5月7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发布通知,明确进一步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扩大科技金融服务覆盖面,简化信息披露安排,完善配套支持机制。



通过这些政策,科技创新债券的发行主体和募集资金使用范围得到拓宽,信息披露安排得到简化,配套支持机制得到完善,将打造良好的市场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债券市场的繁荣发展。
综合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国新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上交所网站、深交所网站、北交所网站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