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开年,两家银行可转债成功触发强赎并实现转股,合计规模超百亿元,为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开辟了新路径。随着银行股价上涨,预计2025年将有更多银行可转债触发强赎,但转股成功仍需投资者建立长期价值投资信心。

2025年开年,两家银行可转债成功触发强赎并实现转股,为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开辟了新路径。这一举措积极响应了近年来监管层多次强调的支持银行补充资本,以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号召。2024年A股银行板块表现亮眼,涨幅近40%,为可转债转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背景下,“成银转债”“苏行转债”得以成功触发强赎并实现转股,合计规模超过百亿元。成都银行和苏州银行也因此成为2023年以来少数完成强赎转股的银行。

当前存续的12只银行转债中,仍有6只转股率不足10%。随着银行股价的持续上涨,预计2025年将有更多银行可转债触发强赎。然而,业内人士指出,最终能否实现转股,还需为投资者建立正股的长期价值投资信心。这一观点在成都银行和苏州银行的案例中得到了验证。

上市银行罕见强赎转股

成都银行公告显示,2月6日,其发行的“成银转债”实现强赎转股,正式从上交所摘牌。此次强赎,成都银行最终完成转股79.95亿元,转股率高达99.94%,转股后将按照监管要求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与此同时,苏州银行也发布了关于“苏行转债”赎回实施的公告,标志着其可转债转股进程的推进。

自2023年以来,仅有江苏银行、成都银行和苏州银行三家的可转债成功强赎,其余银行转债多为到期兑付摘牌,未实现充分债转股。成都银行和苏州银行之所以能够成功强赎,与两家银行的股价表现密切相关。随着股价的持续上涨,两家银行均触发了可转债的有条件赎回条款,并决定行使提前赎回权。

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认为,除股价表现外,经营质效体现出的长期股价趋势也是强化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基础。他以苏州银行为例,指出该行经营稳健,净利润增长较快,股息率处于上市银行较高水平,为市场注入了信心,提升了投资者对银行转债的认可度和转股概率。

东方金诚研发部副总经理曹源源也赞同这一说法,他认为近期银行转债能够成功触发强赎是多重利好因素共振的结果。包括银行经营稳健、股息率较高、市场环境有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银行转债备受投资者青睐。

谈及近期银行可转债强赎成功的经验,邵科指出合理的可转债条款和选择合适的市场时机是关键。合理的转股价格和赎回条款能够更好地平衡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以及适应市场变化;而选择合适的市场时机则有助于提高转股成功率。

转股不易

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正式落地,银行资本管理被纳入了更为精细化和规范化的框架。这使得众多银行面临着补充资本的紧迫需求。可转债凭借其低利率、递延股权稀释等优势成为上市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重要选择之一。然而,可转债只有在成功转股后才能被完全计入核心一级资本。因此,转股难度成为银行关注的焦点。

数据显示,目前仍有部分银行转债的转股率不足10%。对于银行可转债能否转股,投资者十分关注。重庆银行指出,该行130亿元A股可转债已经进入转股期并有部分转股。然而,尽管2024年银行板块上涨40%,却未带动部分银行可转债转股。这反映出投资者对银行股反弹持续性的疑虑。

邵科分析称,指数上涨并未带来转股提速,可能是因为部分银行仍处于破净状态,股价低于转股价格,投资者转股动力不足。此外,银行转债的投资者多为机构投资者,投资策略相对稳健,更愿意持有债券获取利息而非承担转股后的股价波动风险。

曹源源则认为,可转债的转股比例与正股表现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他预计2025年银行转债转股压力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其中经营表现更优、股息率更高的银行转债及其正股将更易获得投资人青睐。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