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自2024年9月以来,转债市场迎来了一波明显的估值修复行情,投资者信心显著增强。与此同时,转债下修案例持续减少,市场格局出现新变化。转债市场信心回暖,估值修复行情持续,但投资者需警惕高转股溢价率转债的强赎风险。

随着权益市场情绪逐步修复以及信用风险阶段性出清,自2024年9月以来,转债市场迎来了一波明显的估值修复行情,投资者对转债市场的信心显著增强。转债市场的这一波回暖,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体现在市场成交量的持续放大,投资者参与度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转债下修案例持续减少,市场格局出现新变化。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2月以来,仅有5家A股上市公司下修了可转债的转股价格,与2024年顶峰时期相比,下修案例已明显减少。这反映出转债市场信心的回暖,以及上市公司对转债转股价值的认可。

公司下修转股价意味着可转债转股价值的提升,更容易满足强赎条件后完成“债转股”的退出操作。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可转债市场信心显著增强,转债价格中位数已攀升至120元以上,这导致转债触发强制赎回条款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减弱了上市公司通过下调转股价格来推动转债转股的意愿。

转债市场信心回暖,估值修复行情持续

凭借“进可攻、退可守”的独特属性,可转换债券已成为国内上市公司重要的融资工具和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核心品类之一。今年以来,在权益市场持续保持震荡攀升的背景下,转债估值持续修复。2月21日,中证转债指数盘中上涨至433.74点,刷新本轮行情高点,自2024年9月24日以来的涨幅接近20%。市场成交量的持续放大,也进一步证明了转债市场的活跃度和投资者的参与度。

转债估值的抬升,有其底层逻辑。兴业证券认为,资金年初的流入、季节性风险偏好抬升加大了市场对于转债波动的接受度。同时,从历史数据看,包括小盘指数、转债指数等,在过去多年的2月份,均能展现全年突出的业绩表现,这也为转债市场的回暖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相较A股市场近期的强势走势,转债市场出现一定程度背离,主要表现为中证转债指数的上涨动力不足。华泰证券表示,这背后是转债平均价格走高导致其向上的空间有限;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转债估值与正股表现的进一步背离,导致其性价比已偏弱。尽管如此,在股市情绪高涨、转债风格占优的大环境下,转债仍有不少结构性机会。

下修案例减少,市场格局变化

在转债市场信心回暖的同时,转债下修案例正在持续减少。Wind数据显示,今年2月以来,仅有5家上市公司因可转债触发下修条款,修正了转债的转股价格。而在2024年7月,曾有32家上市公司修正了转债的转股价格。整体来看,自2024年7月开始,可转债下修案例持续减少。

上市公司下修转股价是为了促进转债转股,减小偿债压力。然而,随着转债市场信心的回暖和转债价格的攀升,触发下修条款的可转债数量减少,上市公司下修转股价的意愿也相应减弱。此外,还有不少上市公司选择不向下修正转股价,这反映出上市公司对自身股价的信心以及对股权稀释的担忧。

对于转债投资者而言,成功下修一般被视作利好。然而,随着转债下修案例的减少,投资者博弈下修的难度将增加。这要求投资者在寻找和识别具有下修潜力的可转债时,需要更加谨慎和细致。

转债市场回暖有望减轻偿债压力

可转债市场回暖,一方面带动可转债下修案例减少;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可转债触发强赎条款的概率。截至目前,可转债市场的价格中位数已在123元以上,触发强赎条款的可能性增加。

触发强赎条款,对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而言都是双赢的局面。上市公司可以以贴近面值的价格赎回可转债,减轻偿债压力;而投资者则可以享受触发强赎过程中带来的涨幅和赚钱效应。然而,强赎也往往容易带来杀溢价行情,尤其是部分高转股溢价率的转债。因此,投资者在参与转债市场时,需要警惕高转股溢价率转债的强赎风险。

对于接下来的转债市场行情,申万宏源认为,转债供给收缩、需求增加及权益资产无明显下跌趋势预期下,转债估值仍有望持续获得支撑。建议投资者继续以大盘稳健类品种及高信用偏债转债为底,同时关注产业催化不断的AI及机器人方向。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