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当前房地产市场盘整,居民消费意愿未回暖,银行零售信贷投放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零售信贷市场缩表,多家银行个人贷款余额下降。同时,中高净值客群增长快于基础客群,银行需注重客户分层和精细化管理,挖掘存量价值客户,提升零售业务竞争力。

  在房地产市场仍在盘整、居民消费意愿尚未大面积回暖、有效信贷需求较弱的眼下,零售信贷投放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零售业绩贡献度降低这些经营共性,还在多家银行上演。银行零售业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每个季度,我们都会面临来自支付中收、财富中收、净息、风险指标等不同方面的压力。”一名股份行分管零售的高管如此坦言。这反映了当前银行零售业务面临的复杂环境,需要综合施策以应对。

  几家曾经以零售业务见长且高举零售转型大旗的银行,如何在仅剩的两个月里让零售经营指标止跌企稳,或者说至少将下滑的斜率减缓一点,可行有效的方法论还待浮出水面。银行需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

  而现在,一个行业零售业务经营趋势正在显现:中高低净值客群增速分化,中高净值客群的增长越发快于基础零售客群。这标志着银行零售经营向深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在新客获取降速的情况下,须加大对已有客群的向上挖掘输送。银行需更加注重客户分层和精细化管理。

  (一)零售信贷持续缩表

  近两年,零售贷款增速放缓、余额缩量成了多家银行共性。仅据券商中国记者粗略统计,就有至少五家中大型股份行和国有行,出现了零售贷款较去年末减少的情况。这反映了当前零售信贷市场的严峻形势。

  截至9月末,兴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为1.94万亿元,较去年末的1.99万亿元低了2.49%,较今年6月末的1.963万亿元也更低。民生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平安银行等也均出现了类似情况。这些数据进一步印证了零售信贷市场的缩表趋势。

  尽管大多数上市行并未在三季报中披露零售资产余额、结构、户数等指标,但多家银行都会在财报里提及一句话——“有效信贷需求尤其是零售贷款需求不足”。这揭示了零售信贷市场缩表的根本原因。

  一名股份行的零售部门负责人告诉券商中国记者:该行把按揭业务当做“压舱石”,年初至今按揭投放同比是下降的,降幅大概在10%左右。他认为这是行业里很多银行共同的经历。虽然总量还是维持在一个“还不错”的水平,但因为投放量小于还款量导致了按揭贷款余额的下跌。这进一步说明了零售信贷市场的严峻形势。

  另一名国有大行深圳地区支行的副行长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其所在支行零售投放不及预期,大概仅完成了计划的近70%。这再次印证了零售信贷市场的低迷状态。

  (二)中高净值客群增长快于基础客群

  经过券商中国记者分析财报数据,伴随着零售信贷缩表一起发生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多家行基础零售客群的增长正在和中高净值客群发生分化,中高净值客群增速高于基础零售客群增速。这显示了银行零售客户结构的深刻变化。

  三季报披露的数据不够详实,据券商中国记者查阅多份上市公司三季报,基础零售客群增速和私行客群同时有据可查的是招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六家银行。这些银行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零售客户结构变化的窗口。

  截至9月末,招行零售客户2.2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4.76%;其中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指月日均资产在5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578.1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0.42%,其中,私人银行客户(指月日均资产在10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191418户,较上年末增长13.2%。这显示了招行在中高净值客群方面的强劲增长势头。

  截至9月末,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12758.8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6%;财富客户149.1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4%,其中私行客户10.3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7%。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等也均出现了中高净值客群快速增长的情况。这些数据进一步印证了零售客户结构的深刻变化。

  综上所述,若将上述银行的零售客户按净值“低”和“中高”档分层,一个共性已经显现——中高净值客群(也即较富裕客群)的增长速度要比净值更低的基础客群要快。银行需更加注重中高净值客群的挖掘和培养,以提升零售业务的整体竞争力。前述大行深圳地区支行的副行长告诉券商中国记者,该行内部反复提及“集约化运营零售长尾客户”,具体做法是,加强对手机银行、企业微信、小程序、远程银行、虚拟营业厅客短信渠道的触客频率,优化薪资代发场景,争取层层向上输送客户。“新客获取变慢了,现在我们要尽力挖掘存量价值客户,争取将基础客群变成价值客群,价值客群变成中高净值客群。”他说。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