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一女子在银行存款近30年无法取出的事件登上热搜。银行称因名字中包含生僻字,系统无法查到记录。此事引发对银行合规流程和数据同步的关注,凸显银行系统在处理生僻字问题上的不足。

  近日,“女子在银行存款近30年无法取出”登上热搜,银行存单难题引发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顾女士持有的两张1997年开立的建设银行定期存单无法兑现,银行工作人员表示,顾女士名字中包含生僻字,系统目前没有查到相关记录,暂时无法取出。这一事件凸显了银行系统在处理生僻字问题上的不足,也引发了公众对银行合规流程和数据同步的关注。

  界面新闻记者致电该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回应称,“正在处理,但具体情况涉及客户隐私,不便回应。”多位银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除了银行内部的合规流程,这可能是银行信息化的“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到银行内外部系统衔接。据媒体报道,1997年8月和9月,顾女士在建设银行上海黄浦支行分两次存入各3000元三年期住房储蓄,明确约定“到期自动续存”。这份跨越近30年的存款,本应连本带利兑付近5000元。但今年她去银行网点取款时,却无法顺利取出。

  银行解释称,顾女士名字中包含“王字旁的珮字”,这个字属于生僻字。从媒体报道视频画面可以看到,存单姓名一栏打印“单人旁的佩”,旁边手写了“王字旁的珮字”并盖有红章。一位资深国有行运营管理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按照银行的流程,名字旁手写的“珮”应该是当时经办的柜员所写,红章是经办员工的人名章。但时隔近三十年,即便找到当时的经办,意义也不大。前述人士表示,银行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这张存单的真实性,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存单是否是伪造的,二是存单是否已经办理过挂失取款。

  上述人士表示:“还有一种情况是,这张存单真实有效,但因为早年间银行系统不完善,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少银行还是手工记账、轧账,那时候有的网点电脑可能没有联网,甚至同一客户同一账号在不同版本的系统中都不一样。比如,1999年以前,身份证是15位的,后来才改为18位。银行系统多次升级更新迭代,数据存在死角,在历年的系统升级过程中,相关记录难以检索到。”一位华东城商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证实,遇到系统问题,支行能做的事情有限,一般运营部和科技部协商,要报上级部门,特事特办。

  前述国有行运营管理人士认为,目前银行需要找到存单的原始凭证,按照合规流程,银行所有纸质凭证一般都会留有电子化存档,比如原始文件的扫描影像。在金融科技快速迭代的背景下,银行系统历经多次软硬件升级、数据迁移,类似生僻字这样的问题并不鲜见。包括姓名变更,身份证号升位、账户合并、历史凭证核验等业务,均可能涉及数据同步问题。以生僻字为例,2022年,我国出台了《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GB 18030-2022)强制性国家标准。

  这一标准是中文信息技术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标准,对汉字和我国多种少数民族文字进行了统一编码,需要进行中文处理的信息系统均需应用此类编码标准。标准首次发布于2000年,2005年第一次修订,2022年发布的新标准共收录汉字87887个,比上一版增加录入了1.7万余个生僻汉字。同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服务生僻字处理指南》,明确指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及参与金融服务信息交换的机构宜建立处理生僻字的培训、业务操作、客服投诉等管理机制,配备专门的生僻字处理人员,提升服务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对生僻字的处理水平。银行系统难题亟待解决,以保障客户权益。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