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自今年5月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科创债规模攀升,34家银行参与发行,总规模达2273亿元。银行积极创新交易机制,为科创债市场注入流动性。各类银行结合自身优势,在科创债业务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本报记者彭妍

  自今年5月份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式落地以来,各类市场主体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不仅规模不断攀升,发行节奏也持续加快,成为债券市场新热点。截至8月27日,全市场已累计发行科创债814只,发行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充分体现出市场对科创领域融资需求的积极响应。

  34家银行已参与发行,科创债成银行新宠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截至8月27日,参与发行科创债的银行机构数量已扩容至34家,发行总规模达2273亿元。从发行主体类型来看,覆盖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国有大行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凭借资金实力,发行规模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6家国有大行合计发行规模达1150亿元;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6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合计发行规模为550亿元。

  与此同时,部分区域性城商行对科创债发行也表现出较高热情。截至目前,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18家城商行已陆续参与发行,合计发行规模达515亿元,成为服务区域科创企业融资的重要力量。银行参与科创债发行,主要有三大驱动因素:一是制度创新与激励,二是资金端支持,三是响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以往较少涉足科创债发行的农商行,近期也逐步加入到发行阵营当中。例如,南海农商银行、瑞丰银行等已顺利完成科创债发行,合计发行规模为38亿元,标志着银行科创债发行主体进一步向县域市场下沉。明明认为,推动农商行入局科创债发行有三方面核心因素:一是监管引导明确,二是农商行自身优势契合,三是银行自身发展需求。

  积极创新交易机制,银行助力科创债市场发展

  银行作为科创债发行的核心参与主体,在推动发行端规模持续扩容的同时,还积极投身科创债交易机制创新——通过深度参与市场交易、优化服务模式,为科创债市场注入关键流动性,进一步完善市场生态体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近日已正式上线两只科创债标准篮子,银行机构在此次机制落地中承担关键角色:上海银行以首批做市商身份,参与银行间市场科创债标准篮子上线交易;广东华兴银行则在成为企业科创债标准篮子首批做市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大湾区企业科创债篮子”,满足投资者“一键配置”区域优质科创资产的需求。

  在明明看来,银行参与科创债交易机制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方面,作为首批做市商,两家银行能够率先建立相关市场影响力。同时,通过提供买卖双边报价,银行可以赚取稳定的买卖价差收入。而挑战方面,科创企业普遍具有‘高成长、高风险、轻资产’的特点,银行需要建立一套适应科创企业的信用评估和估值模型。

  针对银行如何在科创债业务中实现差异化发展,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执行总监李柯莹表示,各类银行需结合自身定位、资源禀赋,在客群、产品、服务上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例如,国有大行可发挥“全链条服务”优势,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可强化“创新能力”,城商行可聚焦“区域产业集群”,农商行可深耕“县域科创”。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