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上半年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创近十年同期新高。存款利率下调、资本市场回暖加速存款“非银化”,预计下半年非银机构存款将回归温和增长态势,存款“活期化”趋势显现。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创近十年同期新高。

  市场分析认为,随着存款利率下调,A股市场情绪改善,增量资金通过证券账户、资管产品进入非银存款池,直接推动了非银机构存款再创新高,并将继续维持增长态势。

  存款加速“非银化”

  非银机构存款一般包括证券、信托、理财基金等非银机构存放在银行的存款。今年以来,存款利率下调、资本市场明显回暖,加速了居民存款“非银化”步伐。

  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7.94万亿元。其中,非银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同比多增3400亿元,增量亦创近十年同期新高。

  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这反映了存款利率连续下调之后,一般存款的“脱媒”趋势。

  在他看来,非银机构存款规模持续走高,是当前阶段一般存款“脱媒”、资本市场表现稳定向好、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宽松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资金通过非银机构进行再配置,如购买债券、投资股票等方式发挥了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于间接金融的依赖,契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向。

  经过多次存款挂牌利率下调后,大型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降至0.95%的历史低点。存款利率与债券、理财等资管产品收益率价差走阔,部分对利率敏感度较高的居民、企业存款流出银行,推动证券、理财、基金等机构负债端资金扩容,进而带动非银存款高增。

  资本市场“吸金”效应显现。今年以来,股票市场活跃度提升,交易量维持高位,带动了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的增长。

  Wind数据显示,A股上半年总成交额达162.64万亿元,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达到1.36万亿元,同比增长近30%;上半年累计新开户数为1260万户,同比增长32.79%。另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5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为33.74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无论是交易量、新开户数,还是公募基金规模的增长,均从侧面印证了利率下行通道中,存款加速“非银化”的趋势。

  月度增减波动明显

  虽然上半年非银机构存款增势笃定,但逐月来看,增减波动仍较明显。王一峰表示,这一情况主要是受到季节性波动和监管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

  数据显示,1月非银机构存款较去年12月继续减少1.11万亿元,但2月又环比大增2.83万亿元,3月减少1.41万亿元,4月、5月连续两个月又单月增加额创十年新高,分别为1.57万亿元和1.19万亿元,但6月较5月又减少了520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多减3400亿元,出现明显回落。

  “从监管政策调整层面看,去年11月,利率自律机制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定价纳入自律管理,而机构适应新规过程中对‘受限存款’概念进行新的解释变化,以及货币市场利率逐步走低带动同业存款长期化,使得部分同业拆放资金再度转为同业存款,进而推动非银机构存款在较低基数上实现较大幅度多增。”王一峰说。

  从季节性因素看,理财等资管产品的负债端资金往往在季初、季中月份扩容,季末月份回流表内驰援表内存款,形成一般存款与非银机构存款的“跷跷板效应”。

  预计下半年回归温和增长态势

  如今,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下半年会重启降息,国内降息节奏或将有所连动,资金从“保本储蓄”向“增值投资”迁移,也加剧了存款“活期化”趋势。此外,在稳股市政策基调下,若资本市场持续活跃,将进一步带动非银机构存款走高。

  “2022年上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每半年新增非银机构存款均值为1.4万亿元,但对应年度的下半年增量均值为4562亿元,呈现增长放缓态势。”王一峰预计,下半年非银机构存款将回归温和增长态势,但增量读数或延续“季初升高,季末回落”特点,月度间读数仍将存在波动。

  与此同时,存款“活期化”趋势进一步显现。华西证券研报称,与往年6月不同的是,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存款,在规模上升的同时,增量存款中的活期占比分别达到了83%和95%,而往年同期多在40%至70%区间。

  王一峰认为,对于银行而言,一般存款流失压力加大,负债端较难寻求“量价平衡”,部分银行被迫吸收国库定存、结构性存款等高成本资金致使负债成本相对刚性。息差承压的情况下,银行通过财管、代销等中收业务稳定营收盈利的诉求提升;但部分中小银行投研能力较弱,渠道优势及产品竞争力不足,较难通过中收增长弥补净利息收入损失。

  他表示,资金流向非银领域的趋势延续,或将重塑资管领域生态。资管行业将迎来扩容,竞争格局呈现“强者恒强”特征,头部大行及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占据较高市场份额,中小机构或聚焦特色化、差异化产品以实现突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