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4月29日晚间,六大国有银行披露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总体营收同比下降1.51%,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09%。其中,农业银行实现双增长。4月30日银行股普遍回调,但机构仍看好银行股后市表现,认为银行股平均股息率超4%的绝对收益优势显著。


4月29日晚间,六大国有银行披露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总体数据显示,六大行的营业收入总和为9,101.84亿元,同比下降1.51%;归母净利润总和为3,444.2亿元,同比下降2.09%。在国有大行中,普遍面临营收或归母净利润下滑的挑战,农业银行成为唯一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的银行。

受银行业绩承压影响,4月30日银行股普遍回调,六大国有行股价均出现大幅下跌。其中,A股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业银行(601288.SH)、建设银行(601939.SH)跌幅均超过3%。华夏银行(600015.SH)跌幅最大,达到8.55%,42家上市银行中有37家股价下跌,显示出市场对银行一季度业绩的担忧。不过,机构仍看好银行股后市表现。

营收净利润表现分化明显

从财务数据来看,六大行的营业收入呈现“三升三降”的态势,归母净利润则是“两升四降”。工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127.74亿元,同比下降3.22%;归母净利润为841.56亿元,同比下降3.99%。建设银行营业收入1900.70亿元,同比下降5.40%;归母净利润为833.51亿元,同比下降3.99%。农业银行则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分别为1866.74亿元和719.31亿元。

中国银行(601988.SH)实现营业收入1649.29亿元,增长2.56%;归母净利润为543.64亿元,同比下降2.90%。邮储银行(601658.SH)实现营业收入893.63亿元,同比下降0.07%;归母净利润为252.46亿元,同比减少2.62%。交通银行(601328.SH)实现营业收入663.74亿元,同比下降1.02%;归母净利润为253.72亿元,同比增长1.54%。

以总资产规模来看,工商银行资产规模达到51.5万亿元,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紧随其后,总资产规模分别为44.82万亿元和42.8万亿元。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六家国有大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持平。邮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低,为0.91%。

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六大国有大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满足监管要求,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

机构观点:看好银行股后市表现

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承压。今年一季度,工商银行净息差为1.48%,同比下降29个基点;建行、中行、农行净息差也均有所下降。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92%和1.29%,同样出现下降。

息差收窄的原因主要包括资产端和负债端两方面。资产端方面,存量贷款重定价、房贷利率调整等因素影响生息资产收益率。负债端方面,人民币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强,外币存款成本上升,导致负债结构刚性加强。

息差收窄导致六大行利息净收入下降,非息收入增长成为决定银行营收增减的关键因素。中国银行非息收入高增长成为营收增长的直接因素。而工商银行则因规模增速放缓、利率上升导致非息收入减少,拖累营收增速。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不少机构仍看好银行股后续表现。在利率中枢持续下行的市场环境中,银行股平均股息率超4%的绝对收益优势显著。六大国有行2024年分红总额达4206亿元,分红比例稳定在30%左右。此外,政策红利推动区域性银行业绩增长,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有效化解银行隐性债务风险。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此轮“资产荒”背景下的估值修复具有持续性。国信证券研报则认为,外部宏观环境面临不确定性,短期国有大行避险属性更强。待短期避险情绪消化后,积极关注逆周期政策力度。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