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国有银行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出炉,机构看好银行股后市
AI导读:
六大国有银行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总体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农业银行表现突出,其他大行面临压力。4月30日银行股回调,但机构仍看好银行股后市表现。非息收入增长成为决定银行营收增减的关键因素。
4月29日晚间,六大国有银行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总体来看,六大行的营业收入总和为9,101.84亿元,同比下降1.51%;归母净利润总和为3,444.2亿元,同比下降2.09%。其中,农业银行表现突出,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增长,而其他国有大行则普遍面临营收或归母净利润下滑的压力。
受银行业绩承压影响,4月30日银行股出现回调,六大国有行股价均出现较大幅度回落。A股工商银行(601398.SH)、农业银行(601288.SH)、建设银行(601939.SH)跌幅均在3%以上。截至收盘,华夏银行(600015.SH)跌幅最大,达到8.55%,42家上市银行中有37家股价下跌,显示出市场对银行一季度业绩的担忧。然而,机构仍看好银行股后市表现。
营收净利润表现分化
从财务表现来看,六大行营业收入呈现“三升三降”,归母净利润“两升四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近4%;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归母净利润也不同程度下滑,但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
以总资产规模计,工商银行资产规模达到51.5万亿元,位居首位,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紧随其后。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六家国有大行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或持平。资本充足率方面,六家国有大行均满足监管要求,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
机构:看好银行股跑赢大市
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承压。今年一季度,工商银行净息差下降29个基点,建行、中行、农行净息差同比均降低26个基点。息差收窄导致六大行利息净收入不同程度下降,非息收入增长成为决定银行营收增减的关键因素。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不少机构仍看好银行股后续表现。在利率中枢持续下行的市场环境中,银行股平均股息率超4%的绝对收益优势显著。此外,六部委联合印发的《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也为银行股带来利好。
从银行经营角度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政策红利推动区域性银行业绩增长。同时,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有效化解银行隐性债务风险,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担忧明显缓解。
国信证券研报认为,整体而言,外部宏观环境仍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但国有大行避险属性更强,大概率有超额收益。待短期避险情绪消化后,积极关注逆周期政策力度。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