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国有六大行年报显示金融科技投入持续增长,人工智能成为重要抓手。六大行均加大AI技术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多个业务领域,提升业务效率。未来,银行业AI应用将向“全业务智能体”方向演进。

科技是银行发展的关键驱动力。2024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六大国有银行的年报已悉数披露。年报数据显示,这些银行正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金融科技投入总额达到1254.59亿元,相比2023年的1228.22亿元,增长了2.15%。

构筑金融科技护城河

从2024年年报数据来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均超过了200亿元,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则在100亿元以上。其中,工商银行以285.18亿元的金融科技投入位列第一,农业银行投入249.7亿元,中国银行投入238.0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76%,同比上升0.27个百分点。建设银行投入244.3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26%。邮储银行投入122.96亿元,同比增长9.03%,占营业收入的3.53%。交通银行投入114.3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41%。

与此同时,这六大国有银行的科技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为银行的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构筑了坚实的人才“护城河”。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的金融科技人员达到了3.6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6%。交通银行的金融科技人员为9041人,较上年末增长了15.70%,占集团员工总人数的9.44%。中国银行的科技条线员工为14940人,建设银行的金融科技类人员为16365人。

受访专家指出,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近年来国有大行显著加大了对金融科技领域的战略投入,特别是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整体来看,国有六大行对于金融科技的关注和投入已从重速度转变为重质量、重效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为了深度推进数字化转型,六大国有银行纷纷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重要抓手。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指出,在资源配置上,国有六大行通过专项预算和人才引进,持续强化AI技术储备,推动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在业务价值上,智能投顾、AI客服等应用能显著提升零售业务的交互体验与运营效率。在内部管理上,AI技术深度参与信贷审批、运营管理等环节,实现了人力成本优化和业务流程提速。

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赋能

从六大国有银行2024年年报披露的信息来看,人工智能、数字人技术、大模型、算力算法和数据体系等关键词频频出现。2024年,六大国有银行在推动数字技术和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工商银行的大模型规模化应用取得了新突破,建成了企业级千亿金融大模型技术体系“工银智涌”,赋能了20余个主要业务领域和200余个场景,累计调用量超过了10亿次。

农业银行在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推进了云原生数据湖建设,分行数据上云工程圆满收官,数据基础底座进一步夯实。该行制定了人工智能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的智慧银行建设方法、策略和路径。

中国银行2024年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新增了超900个业务场景。该行围绕算力、算法和数据,建立专职队伍并加快大模型技术创新应用。

建设银行2024年初步建成了面向全集团用户的企业级金融大模型应用体系,落地了193项场景应用,研发技能达到了7000余个。

邮储银行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图数据库、隐私计算等技术,不断探索开源大模型应用试点。

交通银行加大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展业、服务、管理领域的应用,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化、体系化。应用虚拟数字人技术,通过人机协同提升线上渠道服务水平。

“银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正在步入全面赋能的新周期。”吴丹表示,未来,随着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进一步成熟,银行业AI应用将向“全业务智能体”方向演进。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