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K11文化艺术区试运营引热议,商业+艺术模式待优化
AI导读:
深圳南山区太子湾K11文化艺术区试运营首日吸引30万客流,但遭遇动线混乱、品牌“掉档”等问题。项目方表示将采用“先聚人气再调业态”策略逐步优化,计划于2026年推出二期。同时,项目方也在不断调整商业策略,吸引更多品牌入驻,打造有文化内涵的商业空间。
在深圳南山区太子湾,耗资百亿元、历时7年打造的K11 ECOAST海滨文化艺术区(以下简称K11),于4月28日开始试运营。这一项目承载着“大湾区文化零售新地标”的厚望,据招商蛇口微信公众号披露,开业首日即吸引30万客流,“五一”假期日均客流超15万,迅速成为大湾区文旅的新热点。
注:该K11为招商蛇口和香港新世界合作项目。然而,超高的人气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包括动线混乱、品牌“掉档”、马桶圈尺寸不符、设施仓促等,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吐槽,甚至有“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的声音。
5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该项目了解到,此前被网友批评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业态丰富度不足、高端品牌缺位等核心争议仍待解决。项目相关人士表示,K11并非单纯的商业综合体,而是采用了艺术+商业模式,计划通过“先聚人气再调业态”的策略逐步优化,并将于2026年推出二期。
该人士还透露,项目在正式开业前已通过各种艺术展吸引游客,未来几个月还将继续举办类似的艺术展。与此同时,项目方提供的数据显示,K11试运营期间日均客流达10万人次,周末峰值突破15万,远超片区原有商业体水平。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K11南馆与北馆的装修风格存在显著差异,业态也各不相同。尽管仍有部分店铺围挡施工,但整体运营秩序已趋于稳定。不过,也有消费者反映,项目整体业态较多,但层高较低,容易让人迷路,感到压抑。
此外,K11北部与南部连廊的外侧,还有一栋楼专门用来开设各种艺术展,虽然需要收费,但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这种“商业+艺术+自然”的复合模式,成了K11项目的一大特色。
针对网友的吐槽和争议,项目相关人士表示,“五一”期间的30万单日客流远超预期,暴露出筹备不足的问题。项目方已成立专门的整改群,每日对商场进行巡场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如今,商场环境已得到了显著改善,日常运营趋于正常。
除了硬件设施的持续优化,项目方也在不断调整商业策略。鉴于当前商业环境的挑战,项目采用了“先有气场再有商场”的策略,通过前期文化艺术活动等聚拢人气,以此吸引更多品牌入驻,待片区相对成熟后会逐步引入高端品牌。
中国城市专家网研究院院长宋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采用先汇集人气再补足业态的方式,是当前市场行情中多数商超可能采用的一种策略。K11项目比较大胆的地方在于采用了“商业+艺术”模式,跳出了过往传统的商业逻辑。
在宋丁看来,深圳不缺高端商场,但缺真正有文化内涵的商业空间。K11需要在艺术表达与消费便利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未来商场的发展空间一定是不断去迎合需求端变化的,如何在空间运营上让年轻人不断接受,需要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