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5月1日起,《住宅项目规范》将正式实施,被视为“好房子”的标准,将在规模、布局、功能等方面规范住宅项目。《规范》将重塑房地产市场格局,提升住宅品质和物业服务水平。购房者期待高度、亮度、厚度、梯户比及得房率等指标。多地发布“好房子”建设相关标准,助力高品质住房建设。

  5月1日起,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将正式实施,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目标的《规范》,被视为“好房子”的标准,将在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对住宅项目整体进行规范。

  业内人士认为,在“好房子”标准下,房地产市场格局将重塑,住宅品质和物业服务水平将全面提升,市场供需格局将加速重构。购房者对此有哪些新期待呢?

购房者对“好房子”有新期待

  深圳市民张先生抱怨,他所在小区的楼板隔音效果差,常被楼上动静扰得难以安眠。记者在深圳罗湖、福田的多个小区调研发现,购房者希望房子能最大限度隔绝噪音。购房者普遍期待“好房子”的关键要素包括高度、亮度、厚度、梯户比以及得房率,希望房子层高高一些、通风采光条件好、密闭性和隔音性能强,同时保持合理的梯户比和小区容积率。

  以隔音性能为例,《规范》将分户楼板隔声性能指标提升至“不大于65分贝”,为达到此效果,越来越多新技术被应用到“好房子”中。深圳一家建筑设计公司负责人介绍,现在许多新建住宅项目采取浮筑楼板施工工艺,形成弹性隔层,有效阻隔撞击声传播。

从“面积内卷”到“居住体验升级”

  随着《规范》实施进入倒计时,多个城市的“好房子”项目入市,成为购房者关注的焦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得房率的“好房子”吸引了不少购房者。以深圳为例,去年下半年以来,深圳市场出现“日光”的新房项目,都标榜较高的得房率。不过,有购房者表示,尽管得房率越来越高,但诸如电梯等公共配套却“缩水”。

  业内人士表示,公众对“好房子”的认知局限于得房率,而“好房子”更深层的突破在于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一家国有房企华南区域负责人表示,“好房子”与传统住宅的差异在于建筑质量提高、公共空间扩大、居住尺度突破。

  购房者疑虑:只有价格高的房子才是“好房子”?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新房市场供给的项目向配套完善、品质优越、服务良好、功能先进的“好房子”靠拢,改善型产品加大投入,开始“内卷式”竞争。

  李宇嘉认为,“好房子”多为价格较高的产品,市面上新房有豪宅化趋势,刚需转向二手房,但刚需新盘仍有市场机会。政策应给予优惠,鼓励开发商提供品质好、价格适宜的好房子。

更多行业标准将出台

  李宇嘉称,“好房子”市场需求潜力大,将成为稳定市场和行业的新生力量,也是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

  近期,近十个省市结合地域特点,从标准制定、土地供应到建造工艺全链条发力,构建高品质住房建设体系。如《四川省好住房评价标准》发布,设立七大一级指标及“创新加分项”;山东省《好房子建设标准指引》明确增加室内空间,如厨房操作台面长度大于3米。

  中指研究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表示,围绕“好房子”需求,将修订更多行业标准及建设规范,确保住房各环节符合高标准。有关“好房子”建设的激励政策也将完善,鼓励应用新型建造技术及新产品。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多地发布“好房子”建设相关标准,助力高品质住房建设,“好房子”有望放量。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