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4月8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通知,部署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旨在探索建立可持续机制,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4月8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通知,部署开展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旨在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推动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向提振消费发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自2024年起,中央财政创新支持方式,助力部分城市示范城市更新。据统计,2024年首批支持15个城市,重点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大城市,拨付补助资金30亿元,涵盖地下管网更新、污水管网“厂网一体”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及老旧片区更新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指出:“实施城市更新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财政投资尤其是中央财政对此高度关注,是发力的主要方向。”

  对于2025年城市更新示范工作,两部委提出,通过竞争性选拔,确定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特色突出的城市,整合资源,建立资金、用地、金融等保障机制,形成合力。中央财政将对入围城市给予定额补助,入围城市需制定更新方案,统筹使用资金,完善法规、规划、投融资机制及配套政策,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更新机制。

  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扩大至大城市及以上,共评选不超过20个城市,重点向超大特大城市及黄河、珠江等重点流域沿线大城市倾斜。每省(区、市)可推荐1城。

  资金将支持城市更新样板项目和机制建设,包括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经济集约型综合管廊建设、污水管网全覆盖、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等。机制建设涵盖项目储备、资金安排、用地保障等方面。

  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表示:“城市更新重点样板项目聚焦城市短板,注重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内需潜力释放提供坚实支撑。”

  何代欣认为,城市更新将是未来政府投资,尤其是中央财政投资的重要领域,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为民的理念。

  两部委要求各城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聚焦老城区,打造样板项目,形成样板片区,同时避免与其他中央资金重复申请。

  白彦锋强调:“资金筹集需财政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挥财政资金带动效能,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实现动态更新和长效运行。”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